郝娟
(重慶市涪陵高級中學校,重慶 408000)
高中階段的孩子,思維和表述能力已經不再是教師習作教學所要經常強調的,寫作水平和語言組織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展開合理的引導,并且要提升習作教育理念,不斷完善寫作教學方法,多從素材中搜集有用信息,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閱讀課外寫作材料,積攢寫作素材,逐步完善和補充課堂教學時間沒有覆蓋到的部分。
興趣對于學生的寫作至關重要,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多半離不開興趣的支撐。但是從執教語文教學多年發現,學生自主寫作的習慣沒有養成,完全是依照課本內容的要求逐步展開,平時的寫作多半是語文老師安排了,學生才動手寫,一邊寫一邊找資料或者網上查閱相關信息。這樣被動的寫作一直在學生的語文寫作中持續并不斷延續。很多時候,身邊發生的故事或者內心感受都可以成為寫作的原材料,缺乏興趣去寫,沒有一點積極主動去嘗試,總是把寫作當成考試的一部分,為了考試成績被迫去寫一些自己不習慣的東西,甚至是很生硬的東西。這樣對于學生而言寫作永遠是被動的,也就沒有多大興趣去花時間多練筆。
高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寫了很多的作文,但是平時的寫作多半是為了寫作而寫作,目的性不清。平時多半是圍繞教師要求的范圍進行創作,時間長了,自己的寫作技巧丟失了,過分看重老師講解的作文提綱,缺乏自主性的寫作探索。歸根結底原因還是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沒有扎實的寫作基礎,平時積累的寫作素材有限,對于常見的寫作方法也是一知半解,隨意性較強,創作時沒有形成一個很好的章程,無法達到創作的高效性。長此以往,勢必影響學生寫作過程順利展開。
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去教學生如何寫作,但往往收效甚微。如果把寫作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就必須在培養學生的興趣上下功夫。讓學生喜歡上寫作離不開興趣的培養。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筆者認識到提高學生寫作興趣的方法是用文學社團來陶冶學生的寫作情操,這不失為一條切實可行的激發學生寫作的好方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體意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寫作的興趣,學生彼此之間的熏陶勝過老師的千言萬語。同時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寫作水平進行正確的引導,否則任由學生自我發展,完全把寫作的權力交給學生那是不可取的,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試著讓學生主動去表達內心所感所想,用最真實的話語表達出來,即使一天寫一點點內容,只要這部分內容是真實的,自己的想法,那就可以了。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作文仔細的批閱,并對學生的想法不要一味地否定,多肯定學生和鼓勵他們的成績,寫不好的地方多修改多指點,這樣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了,語文成績會自然而然上升。
所謂文本素材就是從必修至選修教材中,將典型名人事例,名人名言等積累下來的作文寫作素材。這些素材既典型又實用。那么怎樣指導學生用好文本素材,授課之前老師心中應做到心中有數。譬如我在教《祭十二郎文》一文中,作者通過回憶叔侄生活中的幾個片段,其中有一處感人至深的“三會三別”,作者韓愈哭訴侄兒生前沒有與之好好相處,互相照應,感到愧疚和遺憾。這種手足之情,感人至深,動人心扉。
學完文本之后,我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以《父親》為題寫一篇敘事散文。等作文交上來,一篇篇至深至情至真的佳作,一一呈現。詮釋了父愛如山,生動地謳歌了父子父女之間的真摯情懷。其中羅欣然的一篇《愛您—我的父親》,把父女之間不理解到能理解,由隔膜到融洽,深深認識到父親對女兒無私的愛,寫得栩栩如生,文從字順。
不難發現,在學生平時的習作中,若學生對文本知識能夠遷移、化用,做到言之有物,胸有成竹,不可能陷入提筆短板、無話可說的尷尬局面。然而,平時在寫作中,我們發現大多學生拿著習作材料,琢磨十幾分鐘,還遲遲下不了筆,有的學生剛開了頭,就剎了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另外,學生缺乏對文本寫作素材的挖掘和積累,將閱讀文本與寫作訓練相脫節,亦是不會寫作的另一個原因。為此,多年來我在平時的授課中嘗試著將閱讀文本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教學一篇文章就讓學生進行嘗試寫作訓練。這樣日積月累,循序漸進,養之有素,學生寫作必然有所提高。
無論是必修抑或是選修或經典文化等,文本素材品類繁盛,豐富多彩,古今中外,俯拾即是。只要你善于積累總結歸納,就能信手拈來,并能靈活運用;只要你能做到熟練掌握文本素材,做到胸有成竹,鉆得深刻,熟能生巧。無論遇到哪種場合的寫作,都能水到渠成,一氣呵成,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
因為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不僅要注重通過課堂教學去引導學生,還要引導學生去主動學習寫作,更重要的是引導和指導學生主動學習。比如引導學生通過課外時間多去學習閱讀好的文章,摘抄其中好的語句。這些課外的動作,都是幫助學生提升寫作能力的好方法,也是能有實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