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媛
(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所謂火塘就是在室內地上挖成的小坑,四周用磚石圍砌,中間生火取暖、做飯。火塘作為家庭生活的中心一般設于屋內正中或較為當中的位置。除了作為煮食的目的它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如有家庭、家族關系、生計和性別的象征。在許多少數民族甚至把火塘作為家庭的代稱,在他們看來火是生命、火是永恒的、火是不能熄滅的。
而陶灶是原始人類發明了利用泥土燒制成陶器來烹煮食物和作為盛水的器皿,這是繼熏烤后的第二項人類發明的煮食方式,于是人們開始采用容器烹煮。這促使人們學會對于利用煙火孔道,增加燃料火力的技術。如在山西襄汾陶寺類型的龍山文化遺址,出土了釜灶一體的陶灶,在灶的上端也開了煙火孔。
到了被稱之為“青銅時代”的商周時期,新材料的運用、飲食方式的變革有了新的變化,于是出現了煮食工具與爐灶相結合的炊具,上層用四足與下層相連承放食物,下層作為承裝焚燒物的用途,有一些器物頂上器物邊上有環耳,可方便提取移動。
唐代之前,人們坐的方式都是席地而坐。同樣在飲食烹飪上也是跪坐的方式,分餐制是當時飲食習慣。案俎其功能也就是我們現今的櫥柜,以作放置和分割食物的用途。可以想象當時烹飪的婦人跪或坐在地上的方式來進行作業。所以為了方便作業,案俎普遍小型且低矮。另外由于禮制化的關系,分餐制又與小食案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其后收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這種分餐制發展到唐代進而演變成會食制,中國古代飲食方式的由此而改變,從跪坐到垂足而坐讓人們不僅從生理上精神上也得到了解放。在敦煌唐代壁畫《屠房圖》中,站在高桌前屠宰牲畜的庖丁可以看出廚房已經不再使用低矮的案俎改用高大的桌椅了。由于煮食產生大量的油煙再室內無法排除,且隨著烹煮所需要的食材增多,操作方式變得復雜化,使得人們不得不創造一個新型的空間來單獨使用。這樣居住與飲食有一個明顯的區分,也不至于打亂家人的正常生活與作息。并且廚房的器具與裝備也越來越完善起來。
因此伴隨著悠悠歷史長河,中國傳統廚房家具也隨著材料的革新、烹煮習慣的演變、居住方式的改良甚至建筑形式的變化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這些變化中,我們也能得知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中國傳統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一定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中式廚房家具設計中。
隨著人類生活品質的提高,對廚房家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般消費者在選購廚房家具的時候不僅考慮到廚房家具的實用性,例如材料的耐潮、耐劃、耐酸堿等因素外還會考慮到外形的美觀與更方便的可操作性。可見廚房家具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一組柜子或者所謂的烹飪的載體而已。具體現代意義上的廚房家具包含哪些具體的構成元素,要從使用習慣來著手。畢竟是人類改變了器物、工具進化源于生活。
上文中提到的無論是商周時期還是近代土灶的成型,都離不開人的操作形式,簡單來說就是其易用性,進而提示我們設計功能性較強的家具一定要考慮到其動線設計是否合理。而中式烹飪在廚房中的活動內容要比西方人復雜得多,如不能對廚房內的設備布置和活動方式進行合理的安排,會使人在其中來回奔波,既沒效率,又使人疲憊。所以,設計科學的廚房動線是保證我們享受輕松自由廚房生活的關鍵。因此以為為本的創新才是真正觸碰到消費者“痛點”,能引起共鳴的創新點。
小戶型居住模式目前備受歡迎,這也是一種人性化和空間利用最大化的體現。在舒適性上不如大戶型,但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挑選需要的功能區域。只不過有時候需要在設計上做加法減法,如在某些地方需要將其功能擴大化,在技術上更要發揮其創新性和前瞻性。而在空間的分界上盡量弱化,讓小戶型更加通透,這樣才不會閉塞,流動的空氣不僅能凈化室內環境、改善環境還能增強財運。
操作空間的狹窄增加一個人都會稍顯擁擠。所以如何利用弱化分界線的方法擴大使用面積,確實是當前最值得解決的問題。進行鏡面反射,從視覺上擴大面積,使人有更好的通透感而不會感覺壓迫,廚房也可以利用這一方法。另外也可以采用開放式或半開放式的廚房,去掉明顯的分界線,取而代之的是更空曠的視野。缺點是,中式的烹飪方式產生的大量油煙,開放式廚房將會面臨油煙的挑戰。另外利用立面的空間也是不錯的選擇。
綜上所述,傳統與現代看似矛盾但在中式現代廚房家具上并不相悖,即使是走在時尚與潮流前端的年輕人也依然保留著部分傳統的炊事方式和飲食習慣。可以說只要是在中國生活的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都會踴躍的嘗試和參與,并欣然接受。因為只有真正民族的才是國際的,才能形成中國名片,所以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尊重中式生活方式的廚房家具設計是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