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彤
(保定理工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2018 年9 月26 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 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國發[2018]31 號),要求“增強創新型企業引領帶動作用,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創新創業深度融合,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深入推動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升級。”國家鼓勵并支持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勢必要對相關課程進行創新創業理念的融入,對課程進行改革。同時,結合教育部《關于做好2019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教學[2018]8號)的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把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課程納入高校必修課體系”[1],以雙創理念為著力點,提出打造創新創業融合課程的改革過程。
高校是用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地方,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科技的發展,所以現如今“創新創業”理念也應該融合進我國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去[2]。在現今社會雙創背景下進行課程的教學改革,既可以實現應用型課程建設的目標,又可以培養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的素質能力,奠定專業學習基礎,推動專業技能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推動社會發展。本文根據相關文獻,結合保定理工學院相關專業實際情況,對雙創理念融合進工程測量學課程的途徑進行了探索。
將行動變導向,讓學生為主體,改革教學方法,讓教師不再單純的作為課堂上的輸出者,而是變為問題提出者,成為經驗總結者,由“教”轉“學”,利用創新創業理念,促進學生主動思維求變。為此,在工程測量學教學過程中,最先改革的就是教案的設計。
教案設計中,根據教學內容,增加了多項工程實例,以案例的形式,先提出創業問題,讓學生帶著目的去學習。課程結束后,再由學生進行實際的實驗,提出自己的設想,由老師進行教改及總結。例如根據教學理論內容將工程案例分為碎片知識點式案例以及經典創業案例。在碎片知識點式案例中,根據理論內容,將所學知識點分別融入各項案例中去,讓學生逐步理解并加強案例分析能力。在經典創業案例中,將課程所學相關知識點進行融合,給出相關綜合案例,由學生分組進行創作,提出自己構思,進行模擬創業過程。
工程測量學這門課程主要研究的就是工程建設在勘測設計、施工建設和運營管理階段所進行的各種測量工作的學科,它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實踐性以及學科交叉性,因此在進行課程的教學設計中,應變“教”為“導”,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為主要目標。
在此門課程的實踐項目設計中,就特意以任務驅動式的方式,在課前提供給學生實驗指導書、實驗過程的微課視頻,并提出任務要求,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后在實驗課程中,讓學生自主摸索,根據理論知識以及相關材料,進行自主創新,按照自己的設計進行測量,獲得最終成果。
無論是在課程教學案例分析過程還是實驗數據的獲取都需要學生分組討論,團隊協作才能夠完成各項任務要求,因此課程評價過程中著重強調團隊協作能力,部分考核內容由小組整體成績評定。
該課程的期末評價由傳統的平時成績和期末卷面考試成績3:7 比例改為了20%平時成績+20%實踐考核成績+60%期末考試成績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中,20%的平時成績又分為5%的上課表現成績以及15%的實驗課綜合小組成績,實驗課綜合成績由8 次實驗課的小組平均成績計算而來。
平時成績的主要觀測指標是日常上課的課堂表現、實驗課程的數據的獲取及計算的過程表現、案例分析的創新創業意識表現;實踐考核的主要觀測指標是在課程學習結束后,每個學生分別抽取實驗考核試題,根據題目進行相應測量數據的獲取并進行模擬計算,根據學生的考核時間及測量數據的準確性進行評分;期末考試主要考核的是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應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
最終教師通過豐富的評價指標體系,針對各項評分進行分析,分析學生對該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而進行教學總結,做好問題歸納,再進行教學內容的整改,以期做到更好的改革。
工程測量學課程的日常課程融入到各類測量比賽中去,將“教”與“賽”相融合,以“賽”促“學”,“賽”“學”相長,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將競賽內容經過設計,融入到課程中去,成為課堂教學中的生動案例或者實踐項目,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理論知識“四等水準測量”的內容時,提出競賽的一個要求:即“前后視距不得大于3 米”,然后針對這個問題向學生進行提問,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提出自己想法,再結合工程測量規范,給予學生答案,并進行實踐。這樣讓學生在競賽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優化學生邏輯思維及創新思維。
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已然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因此在工程測量學課程改革過程中,應將我校培養學生的目標定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與培養創新型人才相融合,優化教學過程,改革教學方法,豐富評價體系,切實提高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和創新實踐的能力,激發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增強學生創業意識,進而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