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1)
改革開放40 年來,我國價格改革的過程始終被視為一種“放”的過程。甚至有人認為,一旦價格完全放開,價格管理機構就完成了其歷史使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但實際上,我國價格改革是價格形成機制轉換、價格結構性調整和價格調控管理體制改革三位一體的,由于市場價格形成機制主要作用于競爭性商品領域,可以說,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價格規制體系的重點內容之一就是建立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體系。
我國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體系的建立過程雖與我國價格改革的過程是一致的,但依然有其自身的邏輯,這個邏輯基于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價格管理實踐是市場經濟發展不同時期對制度的不同需求的結果。一是通貨膨脹。20 世紀90 年代的幾次通貨膨脹帶來的經濟社會影響,成為政府進行價格規制的直接原因之一。較為嚴重的兩次通貨膨脹分別發生在20 世紀80 年代末和90 年代中期,持續時間長,通貨膨脹嚴重,影響范圍廣,而較為嚴重的通貨緊縮發生在90 年代末。正是在應對這些通貨膨脹的過程中,我國價格規制的手段逐漸建立起來。二是不正當價格行為。由于價格欺詐、哄抬物價、亂收費等價格違法行為屢見不鮮,不僅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影響國民經濟協同發展,還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造成了嚴重的經濟、社會乃至政治問題。不僅會導致價格信號失靈,扭曲價格傳遞需求信息和調節生產的功能,還會導致大家對市場機制本身的懷疑,將不正當價格競爭視為市場機制的必然產物甚至內在屬性,進而反對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增加改革的難度。三是價格形成機制轉換。在市場化背景下,隨著新的競爭性商品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形成,價值規制逐步由政府定價管理向市場價格治理轉變。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關系能夠更好地反映需求關系,但卻不能反映全部真實的經濟和社會關系,必須建立起一種非市場化的價格制度以解決市場化價格運行機制所不能解決的難題,使市場運行重回均衡狀態。
(一)初始階段:1978 年12 月-1984 年10 月
自1978 年12 月起,我國開始價格體制改革的初步嘗試,從1979 年大幅度提高18 種農產品收購價格開始,大幅度提高8 種副食品的銷售價格。在生產資料領域,重點提高了煤炭和鋼鐵價格。在工業消費品(輕工業)方面,陸續開放小百貨、小文化用品等9 類輕工業、手工業領域的小商品價格,1984 年10 月6 日,全部放開小商品價格。在服務業領域,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價格費用都適當提高了。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改革前的1978 年和改革后的1984 年,國家定價分別占97%、73.5%,市場調節價格分別占3%、16%。但也引起了物價暴漲、哄抬物價、鈔票增發、財政赤字等問題。為此,1980年4 月8 日,黨中央和國務院發出《關于加強物價管理堅決制止亂漲價和變相漲價的通知》,開展好幾次全國性的市場物價大檢查。1982 年8 月6 日,《物價管理暫行條例》出臺,要求縣以上(含縣)各級物價部門要設立物價檢查機構。次年7 月,國家物價局建議設立物價監督檢查司,各省區市和地市設立物價檢查所,作為物價局的一個部門。這一階段以“完善計劃價格體制”的思想居于價格改革的主導地位,是在舊的傳統體制框架內進行的,實施“調放結合,以調為主”,政府定價仍處于主體地位,主要是價格改革的醞釀、準備和探索。
(二)展開階段:1984 年10 月-1988 年9 月
從1984 年到1988 年,國家定價收購農產品占比37%、生產資料架構定價占銷售總額比重為60%;國家定價在商品零售總額中占比為47%。我國市場零售價格總國家管價比重已經接近西方少數發達國家的水平。[1]但由于價格放開、農副產品提價以及工業品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使得部分領域的價格上漲迅速傳導到所有產品,造成了工業品生產資料供應緊張,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加重了人們對市場物價上漲的心理預期。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國家進一步完善了價格管理體制。1987 年9 月,《價格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出臺,指出價格管理的目標是為了穩定市場價格、安定人民生活、保障經濟改革。特點是突出強調了“管理”,強調國家進行價格管理的必要性,規定價格管理的范疇,各級政府的職責,價格監督檢查的程序以及價格違法行為的懲罰標準。完善了《物價管理暫行條例》,是我國價格管理的第一部基本法規,標志著我國價格管理進入了法制的軌道和我國價格規制體系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對保護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止和處罰價格違紀行為,將發揮重要作用。為了遏制物價過快上漲,1988 年10 月24 日,國務院又專門出臺文件,要求嚴格限制生活必需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整頓流通領域的價格和收費。[2]
(三)鞏固階段:1988 年9 月-1992 年1 月
自1988 年9 月開始,國家一方面繼續放開和調整價格。1991 年,逐步提高了原油、鋼鐵、鐵路貨運等產品的價格,共取消不合理的收費42 億元。開始逐步解決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問題。[3]到1992 年,進一步擴大了市場調節價商品的比重,放開了指導性計劃煤和定向煤的價格、部分化工產品價格等。在工業消費品方面,除了鹽和少數藥品外,價格基本上都已放開。在部分地區還試點放開了糧食和石油價格。在農產品和市場零售的商品中,放開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和半放開國家指導價的商品,已經占到4/5 以上;在生產資料中,也已占到一半以上。[4]另一方面切實加強了價格調控措施和制度建設。1989 年,國家開始推廣“383 工程”控制物價經驗,出臺了《穩定集貿市場物價實施方案》《關于“383”宏觀監測辦法》《省際物資協作管理暫行規定》。《關于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提出的主要改革目標中有六項與物價調控有關,進一步完善了價格水平調控的思路。1990 年,明確建立和健全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和價格管理體制,除少數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和勞務價格外,一般性商品和勞務價格由市場調節。[5]同意國家物價局選擇有條件的少數農村大集鎮進行試點,確定為試點的大集鎮可設立物價檢查所,作為縣物價局的派出機構。這一階段價格改革是宏觀經濟秩序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控中有改、調放結合等特征,標志著價格管理體制改革從“直接管理”轉向“間接控制”為主的階段。國家開始規范市場價格秩序,價格監督檢查以及價格法制建設不斷得到加強,先后頒布并實行了《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價格監督檢查管轄規定》《關于商品和服務實行明碼標價的規定》《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等等,把物價監督檢查工作納入法制軌道。
(四)決勝階段:1992 年2 月-1998 年4 月
1992 年開始的價格改革堅持和完善物價控制目標責任制完成從政府價格形成體制向市場價格形成體制轉變,從不合理的價格體系向價格靈敏反映商品價值和市場供求、各種差價關系和比價關系合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格體系轉變。建立和完善價格的形成機制、價格的約束機制和價格的保障機制。這一階段價格體制改革的廣度和深度都超過以往,逐步從商品和服務價格改革擴展至生產要素價格。黨的十四大再次強調了價格改革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全局中的關鍵地位,仍然將建立市場價格形成機制作為價格改革的最終目標。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針對價格雙軌制、生產要素價格、價格總水平穩定、重要商品儲備等熱點問題作出了重點回應。[6]經過全面價格改革,我國競爭性商品和服務價格基本全部放開,市場價格體制初步建立,為經濟“軟著陸”提供了有利條件,推動我國經濟進入“高增長、低通脹”持續穩定發展階段。與此同時,我國價格規制體系建設也取得了決定性的成果,1993 年6 月24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16 條措施[7]加強市場物價管理,收到了預期效果;同年8 月17 日,國務院又專門出臺了12 條措施抑制物價總水平過快上漲;[8]1995 年,黨中央、國務院再次強調了價格調控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關系的關鍵環節;1997 年12 月《價格法》出臺,標志著我國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體系建設基本完成,一方面保護了市場參與者自由自主定價的權利,另一方面就各種不正當價格行為作出了規定,并系統梳理了價格水平規制的方式方法。
(五)深化階段:1998 年-至今
《價格法》開啟了我國價格法治建設的新階段。這一階段價格改革的內容主要是繼續推動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尤其是生產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要素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15 年,黨中央、國務院就價格機制改革出臺專門文件,提出了價格機制改革的四大任務。[9]2017 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深化生產要素價格改革是價格機制改革重要內容。[10]黨的十九大也將實現“價格反應靈活”“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作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加速完善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體系。重點加大對不正當價格行為的規制,1999 年8 月國家計委發布《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規范了價格違法行為的查處。2001年5月,頒發《關于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決定》,指出整頓與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大部分同價格問題密切相關。頒發了《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反壟斷法》《反價格壟斷規定》《反價格壟斷行政執法程序規定》等一系列規制制度,進一步完善了價格規制法律體系和監督管理機構。進一步完善價格規制方式,逐步形成了間接規制和直接規制并重,以法律手段、經濟手段為主,以行政手段為輔的價格監督管理體系,價格手段與其他調控監管手段更加協調。另外,根據WTO 規則完善價格規制機制,完善了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體系,確保相關規定符合國際規則和市場經濟內在要求。
(一)始終圍繞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需要。競爭性商品價格放開和規制均是圍繞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最大目標展開,根據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一方面破除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價格形成機制和價格管理體制存在的種種不足;另一方面又不神話市場,承認市場機制本身存在不足,肯定政府在市場經濟的重要地位。
(二)始終堅持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原則。所謂的尊重歷史,就是冷靜看待新中國成立以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價格管理體制的優缺點,既否定原有價格管理體制存在的痼疾,特別是與市場經濟不適應的一面,又肯定原有價格管理體制在調控經濟、穩定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所謂實事求是就是采取小步快走不停歇的改革思路,在摸索中前進,而不是采取激烈的一步到位的方式方法。
(三)規制體系建設動力具有很強的感性色彩。我國物價改革是從與人民群眾最貼近的農產品、農副產品和小商品價格改革入手,逐步拓展到重點產品和生產要素領域。在改革初期,價格波動對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我國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體系建設的最初動力來自人民群眾要求降低物價的呼聲。這一過程既是社會主義國家基本價值觀的反映,又是價格體制改革最終目標的反映,二者都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利益。
(四)從行為規制發展到水平規制。總體來看,國家一開始的重視的是不正當價格行為對市場秩序的破壞,因而最先關注的是競爭性商品價格行為規制。當然,我國宏觀經濟管理一直強調綜合平衡,因而對價格水平的調控也始終沒有放松。但從規制思路和手段的完善過程來看,價格行為規制體系更早完善,而價格水平規制的思路和手段完善要遲得多。
(五)價格規制理論發展緩慢。與公共商品和服務價格規制理論相比,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的理論發展不足。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始終被視為不正常市場狀況的被動反應或政府關心人民生活的善舉,有限的理論解釋也更多的是從法學的角度解探討政府價格管理行為的正確與否,即正義與否。深挖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內在邏輯的理論探討較少,對其合理性研究不夠,評價標準較為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