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醫科大學管理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3)
共情,是指個體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狀態并理解他人的情緒情感和內心世界的能力。共情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早期哲學思想的起源,Edward Titchener(1909)第一個將德語中的“Einfühlung”翻譯成英語中的“empathy”,即共情。自此,成千上萬的研究跨越不同的學科對共情在人類行為中所起的作用進行了探索。盡管對共情的研究引發了人們的廣泛興趣,但關于共情的具體成分和分類依舊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學者們大多認為共情是一個多維的結構,包含情感(感受到與他人類似的情緒情感)、認知 (理解他人的內心狀態)和行為三個成分,在特質和狀態兩個層面上發揮作用[1]。
情感共情是指感受到與他人類似的情感狀態,被認為是共情系統中進化出的最早的成分[2]。例如,剛出生1—2 天大的嬰兒聽到其他嬰兒哭泣時,其發出的哭聲往往比聽到非人類噪音時更大。情感共情的概念主要來源于模仿視角,該觀點認為人類通過知覺-動作機制(perception-action mechanism,PAM)本能地對他人的情感狀態做出反應。PAM 認為,當觀察者感知到目標的情感狀態時,觀察者自己的神經表征會自動并無意識地被激活,以匹配感知到的目標的情感狀態。因此,情感狀態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遞,所以觀察者就會感受到與目標個體相同的情感狀態。很多研究表明,情感共情是通過社會認知機制發生的,例如以與目標個體類似的經歷去判斷目標的處境[3],以及通過換位思考等方式。
近年來,大量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探索了與情感共情相關的腦區。在這些研究中,常用的經典研究方法是探索個體分別在親歷某種情感體驗中和目睹他人經歷同樣的情感體驗時所激活的神經網絡是否相同。例如,Singer 等人(2004)發現,女性自己受到電擊時所激活的腦部區域與目睹自己的伴侶受到電擊時相同。這些研究結果從神經層面證明了情感共情的體驗與個體自身的情感體驗相似。
認知共情是指對他人內心世界(思想、情緒和情感狀態)進行理解和推測。認知共情的發展晚于情感共情,在兒童獲得特定的認知技能(推理、區分自我與他人)之后開始發展。認知共情來源于心理理論,該理論假設人們通過一套源自自身經驗的規則系統來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研究表明,很多的認知策略可以誘發認知共情,包括換位思考、識別面部表情以及對過去的相關經歷進行回憶。
神經影像學和腦損傷的研究一致表明,認知共情與特定大腦結構的激活有關,分別是內側前額葉、楔前葉和顳頂交界處。這些研究所得到的結果證明了認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有著不同的神經網絡。
一些研究對共情所涉及的行為層面進行了探索,主要關注共情行為的兩種形式,分別是行為鏡像和共情溝通。行為鏡像,也常被稱為“運動共情”,指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姿勢和手勢等。行為鏡像還包括言語模仿,即對句法、語言風格、語速和語氣的模仿。肌電圖(EMG)、觀察研究和定性分析為行為鏡像提供了經驗證據。例如,讓具有高特質共情的參與者觀看憤怒和高興的照片,這些參與者會產生自動、自發的面部鏡像活動。同樣,觀察性研究發現,人們會自動模仿他人的行為和語言風格[4]。雖然行為鏡像的神經網絡似乎與情感共情的神經網絡重疊,但也有證據表明,與情感共情相比,行為鏡像與腦部運動前區的激活更相關。這些結果表明,行為鏡像可能至少在神經學上與情感共情有部分區別。
共情溝通即對他人表現出有目的的認知和/或情感共情行為。大量研究在不同的情境中對共情溝通進行過研究,包括心理咨詢、醫患互動以及戀人之間的溝通等。共情溝通包括理解性的語言表達、關于他人想法和感受的提問,以及點頭和眼神交流等非言語行為。
一些研究根據共情的穩定性,將共情分為了特質共情和狀態共情。類似地,根據共情對象的不同,還將共情分為了觀察者共情(觀察者個人的共情體驗)和判斷共情(他人對觀察者共情的感知)。
前人對共情的研究表明,共情既是一種特質,也是一種狀態。重復測量驗證的研究發現,從個體差異的角度來看,個體間的共情差異呈現穩定的趨勢[5],主要的證據來自于神經影像學和遺傳學的研究,所以共情是一種在個體間相對穩定的特質。然而,另外的研究對個體的共情進行縱向比較發現,同一個體在幾天內甚至在同一天內的共情都是存在差異的,這些結果表明共情也是一種會被情境線索影響的狀態。行為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都證明了情境在激活狀態共情方面的作用很顯著。已有的研究發現,狀態共情可以通過將人們暴露于他人的情感狀態、換位思考或指導觀察者觀察目標個體的行為來激活。
Davis(1996)的最初的研究將觀察者的個人共情體驗(觀察者共情)與被觀察者對觀察者共情的感知(判斷共情)進行了區分。隨后的其他研究發現,在同樣的環境中,觀察者自我報告共情和被觀察者感知觀察者共情的報告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例如,Shapiro(1986)發現,在心理咨詢中,咨詢師自我報告的共情評分在與來訪者的最初和正在進行的咨詢中都是保持穩定的,而來訪者報告自己的感受時,認為咨詢師在正在進行的咨詢中比在咨詢的開始有著更高的共情反應。此外,后續的研究發現,不同的來訪者對同一個咨詢師的同一行為的共情感知報告也是不同的。這些結果表明,觀察者和不同的被觀察者對觀察者共情的感知可能會因被觀察者的視角、目的和兩者間的關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綜上所述,本文總結了共情的三種成分,分別是情感共情、認知共情和行為共情。同時,為了更好地對共情進行分類,不同的研究還將共情分為了特質共情、狀態共情,觀察者共情和判斷共情。本文的總結和分類有助于研究者們更好地了解共情并對其進行進一步細致的探索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