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26000)
隨著近年來社會公眾對環境污染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水污染作為環境污染中最為普遍的一方面,同樣越來越受到社會公眾的關心,而打擊治理水污染法律,保護好與群眾息息相關的水資源,同樣也越來越受到群眾的重視。充分發揮好群眾的這種主人翁意識,能夠有效地促進水污染法律防治工作,及早發現問題、制止犯法,及早查處、打擊違法行為。
要充分發揮好群眾在防治水污染法律中的作用,首先要調動社會對水污染法律的防治積極性并讓社會公眾有發現水污染法律行為的能力,要讓社會具有防治積極性與防控能力,就必須讓社會公眾掌握一定的水污染法律防治知識,包括其外在特征以及對人身對環境的危害性等等。而當前背景下,環保問題受到社會公眾的普遍關注,這為開展水污染法律防治知識宣傳提供了極大優勢。
第一,可以通過互聯網社交平臺進行宣傳教育。社交平臺是當前社會公眾吸收信息的最廣大也是最普遍的渠道,利用社交平臺發布精簡的科普類文章與視頻可以快速被人接受并由受眾開展二次宣傳,同樣的號召式短文也可以在社交平臺上快速傳播,達到傳統宣傳渠道難以實現的效果。第二,可以通過電視節目進行宣傳教育。依靠時間相對較長的電視節目(如普法節目)等,同樣有著宣傳教育作用,同時能夠彌補社交平臺宣傳的不深入、易遺忘等缺陷,并對部分接觸網絡較少的老年人也進行宣傳教育。第三,可以通過學校進行宣傳教育。學生是接受知識最快的群體,也是未來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主力軍。司法機關應同教育部門展開協作,面向不同教學等級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水污染法律防治知識的教育課程、舉辦教育講座。第四,可以通過居委會、村委會進行宣傳教育。司法機關應定期安排工作人員前往轄區內居委會、村委會開展水污染法律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可以單獨展開活動也可以將相關知識與其他法制宣傳整合。同時,司法機關應注重對水污染法律高發地區的宣傳教育工作,開展更加細致的工作,如分發宣傳圖冊等。
宣傳教育相關知識讓群眾擁有防治水污染法律的能力,此外還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平臺讓群眾擁有防治水污染法律的渠道。有關機關,如公安機關要建立起高效便捷的信息公布與接收平臺,讓群眾能夠將發現的水污染法律行為及時提供給司法機關,保證線索的有效性與打擊活動的及時性。同時,公安機關也要在信息平臺及時公布相關案件的偵辦信息,自覺讓司法活動接受群眾監督,如此既能增強自身工作能力,也能預防由于信息公開不及時而造成的社會輿情,同時應在不同方面搭建信息溝通平臺。
司法機關應通過互聯網建立信息溝通平臺,通過平臺接收線索、公布信息。依托于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及時性與高效性,司法機關可以在短時間內內收集大量詳細的水污染法律線索信息,并根據研判開展偵查活動。同時互聯網信息溝通平臺還能夠及時向社會反饋案件信息,自覺接受社會監督,有效防止輿情沖擊。第二,應設立電話、信件舉報制度作為互聯網接收線索的補充,由于部分人員不使用或較少使用互聯網,該體系則可以接收來自這部分人員的 線索信息。第三,加強司法工作人員信息接收的職責。如基層警務人員的日常工作圍繞群眾展開,貼近群眾熟悉群眾,群眾也更容易將線索信息提供給本轄區熟悉的警務人員,因此通過加強警務人員接收線索的職責,可以更有效地獲取水污染法律線索。
經過上文對水污染防治存在的問題及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詳細介紹分析,相信大家對水污染防治存在的問題及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于水污染防治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讓廣大民眾意識到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明白水污染的危害,讓相關部門落實水污染防治工作。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找出水污染防治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提出并制定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從而在根本上解決水污染的問題。水污染防治工作,是需要全國人民共同進行的,不是單靠政府進行的,民眾從生活中做起才是最好的水污染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