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省河池市天峨縣民族中學,廣西 河池 547300)
本論文在撰寫時使用資料搜集法、走訪談話法、譯譜填詞法、改編創編法、討論研究法、課堂實踐法、演出實踐法等研究方法搜集各鄉村經典流行的鄉土音樂素材,譯譜填詞、改編創編、討論研究鄉土音樂素材,以課堂為主陣地廣泛實踐,在實踐中反思總結,最終獲得學校認同學生認可的良好教學效果。
鄉土音樂古往今來都是傳承傳統文化、豐富民眾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然而我國大多數中學在實施音樂教學時,并未將鄉土音樂融入其中,這對學生自身音樂素質水平提高和對鄉土音樂的傳承都會造成影響。將鄉土音樂融入當地初中音樂教學,是傳播天峨鄉土音樂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地方音樂文化傳承,有助于學生了解當地鄉土文化。
在學生身邊顯而易見,學生熟知熟悉的鄉土音樂是他們從小到大形成的一種審美導向和生活方式,以此為資源開展音樂課堂,能將鄉土音樂升華,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認同感。將傳統的鄉土音樂用現代的價值觀包裝打磨,能促使學生從鄉土音樂中獲得人格的涵養。
音樂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展現形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教育部計劃到2020 年將在全國范圍內建設百余個優秀文化傳承基地,傳承民間音樂、民族民間舞蹈、曲藝、戲劇、戲曲等文化,讓這些源遠流長的文明在青少年學生中得到教育普及,在中國人心中保護傳承。
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音樂課程中安排了大量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教學,同時鼓勵各級學校自主安排各類課程,根據自身所在地域特點開發具有民族特色地域風情的音樂美育課程,以此豐富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在2015 年印發的《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中明確規定,學生是否參與社區及鄉村文化藝術活動,并從中學習傳承優秀民族民間藝術是評定學生藝術素質是否達標的重要標準。
廣西天峨縣居住著20 多個民族,民間文化娛樂活動各具風情豐富多彩,對唱山歌、跳螞拐舞、吹嗩吶等傳統技藝琳瑯滿目。我們到天峨各鄉村去采風,收集流行的鄉土音樂素材,為鄉土音樂文化融入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研究前期準備充足的資料。
以天峨三堡鄉知名壯族支系藍衣壯為例,藍衣壯們以山歌為魂,用山歌傳情表意,素材豐富。藍衣壯民歌《嘿啷咧》是一首祈福歌,整首歌曲只由四個音組成,旋律舒緩,簡單易學。我們通過豐富的采風活動深入人民群眾內部獲得珍貴教學素材,并加以創新優化,編排成適合學生學習的曲目,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藍衣壯生活照片,教學生們說壯族你好、吃飯、回家等方言。通過開展鄉土音樂教學,不僅讓學生們了解當地藍衣壯的民俗文化和特色事跡,還能潤物細無聲的讓青少年學生發揚民族文化。
音樂教師在開展鄉土音樂課程教學時要遵循美育教育的規律特點和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發育的規律特點,注重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構建起課堂鄉土音樂教學,課外民族音樂實踐,校內傳統文化建設,鄉土音樂藝術展示演出多維度立體化機制。
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已連續開展多年,各地藝術院團走進學校,為學生帶來一系列經典藝術作品演出。讓鄉土音樂在校園音樂活動中進行演出,也是學生對鄉土音樂的傳承。筆者所在學校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學校,為創建民族特色校園文化,每年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承辦河池市鄉土文化進校園歌詠晚會、河池市鄉土文化進校園工作現場會文藝晚會等活動,《五月蟬蟲唱得歡》、《哩啦嘿昻唻咧》等作品在匯報演出上展示。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活動讓學生對民族文化對鄉土音樂的理解更深,做傳承鄉土音樂的繼承人。
2016 年5 月教育部下發中小學校音樂課教學器材配備標準,指導各級學校不斷完善和提高學校教學裝備水平,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基礎保障。
筆者所在單位是天峨縣民族中學,是一所公辦民族示范性學校,學校教研氣氛濃厚。學校音樂硬件設施較為齊全有鋼琴、電鋼琴、電子琴、吉他、多媒體等樂器,每個班級均配有電子白板教學設備,有音樂教室兩間,舞蹈教室、成長課堂教室各一間。為我們研究、改編、創編鄉土音樂提供了充足的設備保障。
2018 年教育部與廣西省簽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廣西壯族自治區充分鼓勵各級學校加強地方課程校本建設,打造以音樂美術為主的民族音樂、樂器、舞蹈等富有廣西風情的地方課程。在一系列改革舉措中推進民歌進校園,讓民族文化走進學生教室,挖掘地域民族特色美育資源,打造具有廣西味道的美育特色品牌,提高美育教育質量。
為積極響應中宣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戲曲進校園實施意見》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鄉土音樂文化在校園活動中得到更好地傳承發展,筆者所在課題組于2017 年11 月把多年來收集的鄉土音樂素材進行整理和改編并裝訂成《天峨縣民族中學校園民族歌曲校本教材》,用于學校內部教學使用,豐富鄉土音樂課程教學資源。
音樂教師要以鄉土音樂為突破口,促進鄉土音樂文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讓年輕一代在少年時期增強文化主體意識,強化民族文化擔當。在經過音樂課學習后提高藝術審美和人文素養,在一段段口耳相傳的旋律中汲取華夏兒女的智慧發揚中華民族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