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職業教育中心,重慶 409900)
人們以喝茶為形式的人際交往,實際上也是在傳遞著對彼此的友好態度。因此說,茶文化 傳播的不僅僅是物質文明,更是在傳播一種精神文明。它融入了我國禮儀之邦的高貴品質。茶與“茶文化”是建立于人類行為及心理等方面的現象,它具有社會性、民族性和廣泛性的特點。
茶文化的歷史從古到今有五千年多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茶與中國三大宗教派系關系密切,并且有些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與道家的關系最為悠久,使的茶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下,有著獨特的韻味,也是最有深刻意義的。茶文化也成為了道家的情寄所托、情寄自然、隱逸的追求。
作為百姓們的一種自然隨和的生活來說,茶文化伴隨人們淌過風風雨雨,使得喝茶的理念成為了一種喝茶保健、延年益壽的一種理想追求。道家理念與茶文化的親近自然貼切實際貼切自然的本性相符合。從茶文化的核心思想來說只有傳承了儒家的中庸和諧簡樸的思想和以茶治亞的思想。讓我們體會到這其中的深妙的含義。
茶文化是一種重要的禮儀表現。它既能表現我們是禮儀之邦又能體現我們高雅的品質讓我們在他人面前不失色。并能體現人的體態與心態的平衡。儒家認為茶文化是一種自我反省自我認知的一種文化表現。這樣也才能讓你知道自己的錯誤之處和改正。也才能使自己更正確地對待他人。所以以茶為敬意。[1]
茶文化也是讓人提升自我品味和品質的一種方式。儒家在“茶文化”中也展示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蘊含著高深的思想,其中最具有代表的就是“修身齊家平天下”,從自己開始,以成仁為終極目的,讓自己的高尚品質提升到極致。
茶文化在佛家也講究修行。茶的品質也意味著像高僧的品質一樣。茶文化與佛教禪宗的關系在于茶葉的種植美學境界的推廣以提高,并且向世人們揭露茶的品質。從古至今大多生人都飲具名山之中,而他們這些明星都是盛產于茗茶的地方,這使得很多名山名地產出了眾多德高望重的高僧,也因此出了不少名茶。因此,佛道以及茶宴茶道的相繼出現,使得茶文化更能宣傳于外界。也提升了茶的審美情趣,推動了茶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
茶葉的出產地相當能決定一個地方是否是山光秀麗和山河的清秀。茶葉莊園是茶葉的產地,這是每個美麗的地方的宣傳,從古至今,每個地方的茶葉是一張美麗的風景名片,它不僅能帶來經濟效應,并且能是茶文化廣泛傳播,使茶文化的韻味更佳淳厚。
茶馬古道的傳播,使得茶文化更能得到傳播于世界。茶馬古道,走出了中國的名牌,它不僅是販賣茶葉,更能體現茶文化的品質與做人的道理。它體現著中國人民的品格與做人做事的方式。它也養活了人們的現實也豐富了人們的思想。使中國茶文化廣為傳道。茶文化連接著兩端的貿易,也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是中國西南地區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價值的重要線性文化遺產。
中國的“茶文化”講究的是“清、靜、和、美”,喝茶能夠陶冶情操、靜心養神,是“藝術美”和“和諧美”的雙重體驗,在以“茶”為載體的人際傳播中,喝茶作為一種人際交往模式,,“茶文化”精神內涵的體現,可以用“和、敬、理、禮”四個字來概括,在座談中,品味人生,談笑風生。喝茶的人都會遵循和諧共處的韻味,放緩自己的節奏、規范自己的言行,以體現在人際交往中的涵養,以搞好人際關系,從而營造良好的談話氛圍。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以茶代酒敬人”的文化傳統,體現了中國人重情好客、相互尊敬的民族精神。我國茶品眾多、“茶文化”內涵既有物質方面的,又有精神形態方面的,“茶文化”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但利用開發無序,因此,構建新時期“茶文化”需要從大局出發,整合各種形態的“茶文化”,形成體系完整、全面的“茶文化”。廣泛宣傳“茶文化”,促進“茶文化”的大眾化。不管是哪個階層的人都有喝茶的習慣,但普通百姓喝茶更多的是為了生津解渴,并不能深刻體會“茶文化”精髓,因此,構建新時期“茶文化”要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品味為目的,廣泛宣傳“茶文化”的各種精神內涵,讓人們深刻體會茶品、思想品格之間的關聯性。[2]
以前人們就有到茶館調解講理、談和解之事,因為在茶館這種特殊的傳播情境下,大家都比較容易心平氣和下來,就事論事、解決問題?,F代生意場上,也有在茶樓談生意、商量重要事情的做法,這都是受到“茶文化”精神內涵的影響,遵循理智、講理、以理服人的原則,冷靜理智思考問題,做出正確的決定。
中國是禮儀之邦,在人際交往中處處都要注意禮節、禮儀,注意禮貌用語。在以“茶”為載體的人際傳播中,勸茶、敬茶、為對方倒茶、遞茶等都體現出禮儀的得體,以及自己的誠意,有助于增進共飲茶者的情感和關系。[3]
“茶文化”已經成為世界傳統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以“茶”為載體的人際傳播中,“茶文化”的精神內涵為影響著人們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遵循和諧共處的交往方式,而這樣的交往方式和言行舉止又反過來有助于人際傳播,使人際交往變得更加順利。因此,在現代社會,既要傳承傳統“茶文化”,又要構建具有新時期特點的“茶文化”,從而弘揚“茶文化”的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