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黔江區育才初級中學校,重慶 409000)
生活是學生們獲取經驗知識的重要領域,初中數學教師要有效地運用問題教學法來組織教學活動,就要從生活的角度設計出有效的問題,讓學生帶著自身對于生活的關注和熱愛去分析并解決這些問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中不僅要考慮學生的自身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數學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為他們提供觀察、操作、實踐、探索的機會。”。通過學習初中數學這門學科學生要建立起來,基本的數學思維能夠帶著一種數學化的思維和視角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教學法強調問題,作為中心學生和老師在互相討論分享過程中不斷的將數學的知識點和內在規律構建成相應的知識網絡。要讓學生們帶著數學問題化的視角去分析現實生活,深刻理解數學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用途。
通過問題導入數學知識,借助多元化的形式來為學生呈現教學內容,這對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從初中數學課程教材處罰,其中分布了大量知識內容結構,編排的目的也是為了便于學生更好地接受和吸收這些抽象的數學知識。那么教師在此基礎上可以尋找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是生活中的真實現象,來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進行升華,從而歸納數學知識的本質與內涵。問題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集中,還可以將其快速地帶入到課堂教學氛圍當中,從而促進知識的傳授、接納、理解、吸收和掌握。從實踐操作到觀察,再到總結歸納,學生跟隨教師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實驗探究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還有助于獲得相關的知識、技能與方法。
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雖然在隨著學習和成長過程不斷地發展,但從其年齡和認知水平等方面來看,其思維能力的發展還是需要相當長的過程。因此,教師有必要調動起學生的已有認知經驗,借助問題情境來使學生運用自身的生活認知經驗,從直觀、熟悉的事物中分析本質、探究內涵、歸納概念,逐漸地形成一個有邏輯性的抽象思維。例如,在“走進圖形世界”中,教師可以從教材中的“體”出發,來引入幾何概念,通過一些高聳的建筑物來讓學生去認識和感受圓錐、圓柱等立體幾何,從而建構知識概念。
問題是開啟思維的鑰匙,完成數學教學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這一目標更離不開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這種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方式是促使其展開積極思考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全等條件”中,如果兩個三角形全等,那么它們的對邊和對角也一定相等,通過這一問題可以創設出一個情境,就是讓學生思考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需要用到哪些條件,或者說是它們分別需要有多少組邊和角相等時就可以說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在解決這一問題后,還應該思考如果兩個三角形在只有一組邊、角相等時,還可以說他們全等嗎?兩組或三組呢?借助問題引發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并展開思考。接著,教師可以從一張長方形紙片上剪下一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讓學生試著分別從邊的角度和邊角綜合角度來進行思考,多元思考獲取知識,培養創新意識。
數學作為基礎性課程,其重要性自然不必過多強調。除了數學知識本身以外,這門課程中還包含了很多其它課程的知識,而且與之有著密切聯系。基于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時,除了選用生活類素材之外,還可以聯系到其它課程或領域,培養學生課外興趣的同時,也起到了豐富和拓展知識視野的目的。
從初中數學課程教材來看,可以創設的問題情境類型還是十分豐富和多元的,在具體的設計上也各有亮點。整體來看,教材中給出的生活類情境所占比例為最多,其次是動手實踐操作類和教學內部的情境。數學內部問題情境主要涉及了數與代數和圖形與幾何領域,而動手實踐操作則主要分部在統計與概率、可能性等知識領域中。例如,在“圖形與幾何”領域中,最基本的是從直觀事物或現象出發,來讓學生去接受、理解和吸收某一種幾何圖形的特征和內涵,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需要結合課程標準與教材來為學生創設可以進行積極思考和開展合作探究的條件,在直觀感知的基礎上配以動手實踐操作,切實強化對知識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圖形的平移”中,教材中選取了手扶電梯和軌道列車兩幅生活片段,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從直觀的生活經驗中抽象出平移的概念及其性質。這樣一來,教師再去深入講解知識內構就會更加順利。
每一門課程的知識內容是固定不變,而如何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去接受、理解和吸收,則需要教師自身做出改變。本文從數學教師的角度來對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提出了幾點建議,歸根結底,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還需要教師自身扎實深厚的專業素養做基礎,在此基礎上多加思考、吸收和充實,方可實現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