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市芒康縣洛尼鄉小學,西藏 昌都 854000)
藏族地區的人民交流都會使用當地的獨特語言,也就是藏語,藏語的流行不僅可以為藏族地區文化傳承帶來積極的幫助,同時還將體現出當地的風俗習慣。在現今的小學藏語文教學過程中,由于藏族地區學生普遍都不通漢語,所以為了能夠讓其了解與掌握好教師所授語文知識,就要在實際課堂中穿插入雙語教學,這樣學生在學習新的生詞生字時就不會覺得非常困難了,從而就可以有效的增強語文教學效率,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升。
不同的教學模式能夠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不一樣的教學過程,其中所存在的教與學行為特點也會有所差異性。一般而言,教育過程主要包括有教育、培養和學習這幾種過程,傳統的說教式教育方法并不能滿足小學藏語文中雙語教學的目標,無法發揮出雙語教學作用,從而就不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此,就要開創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式教育模式。鑒于此,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多多關注學習過程的探究,促使學生可以在教師提出新課題時運用自身所學知識將其解決。教師在實際的小學藏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藏族學生運用漢語進行思考與解答,例如案例法、模擬法等等。在課堂教學活動不斷的推廣與發展下,學生將可以擴大對新式教學方法的認知與了解,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興趣,以便為不同學習模式下的雙語教學開展提供巨大的便利。
作為教師,我們必須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多鼓勵,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對學生及時給予肯定。特別少數民族學生膽小,害羞、害怕聽不懂或是自己說錯了或說得不好,難以開口。那么我們必須從心與心的溝通開始,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給予他們幫助和支持,使我們的學生對于雙語活動產生情感,積極、自信地學習。
1.文字與圖片的有效結合。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動手、動腦等活動,來將各學科知識內容進行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的互譯,這樣就可以促使小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得到語言能力的提升。譬如,教師在教授“手”這一字時,可以通過制作卡片來方便學生對此字的觀察,進而將“手”這一字運用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進行互譯,并引導學生舉起自己的手來跟著教師大聲的朗讀“手”字,這樣就可以增加學生對該字的理解與掌握程度,為教師下一步問題的提出帶來了便利。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提問與手相關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運用漢語進行回答,從而就可以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訓練。
2.為了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教師就要積極的將本地教學資源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促使雙語教材變得更加豐富。
3.把握好語言教學力度,促使漢語能夠貫穿各學科教學中。
小學藏語文教師要對雙語教學和藏語文教學的關系有一個明確的劃分,要將雙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時刻謹記,在實際教學中努力發揮出雙語教學作用,以便為學生學習藏語文以及掌握藏語文課程中的知識內容帶來良好的推動力。小學藏語文教學中的第一語言學習,將可以為學生知識背景的構建與學習提供充足的幫助,同時還可以為學生第二語言的知識內容學習帶來便利;通過強化學生的第一語言,將可以促使他們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而學生第一語言的學習與掌握還可以加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為一名民族地區小學語言教師,熟練的掌握學習第一語言已經是其教學目標完成的必要條件,有助于減少與學生之間的隔閡,促使學生在學生中不會有緊張感。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盡量減少第一語言的使用頻率,這樣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第二語言的使用頻率,并促使學生的語言學習效果得到提高。教師在使用第二語言時也要確保學生能夠有效的理解,從而才能從促使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得到增強。
綜上所述,在藏族地區的語文教學中采用雙語教學方法,不僅符合了學生發展需求,同時還將幫助教師提升語文教學質量。藏族小學生在雙語教學方式的引導下,就可以在學習生字新詞時變得簡單、易懂,從而促使學生激發出語文學習興趣,能夠主動的去探究語文知識,這對于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質量有著積極的作用,從而就可以推動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得到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