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宮市第一小學,河北 邢臺 055750)
在區(qū)域性語言學習背景和家庭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下,當?shù)卮蠖鄶?shù)學生從小學三年級才正式學習英語,這一時間明顯晚于孩子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此時,小學生對漢語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chǔ),會依賴于漢語習慣去表達英語,語用負遷移和語用失誤的現(xiàn)象不可避免。這就需要小學英語教師在教授語言時采取一定的策略進行干預。
遷移是心理學家在描述當前學習受過去學習影響的方式時使用的一個術(shù)語。Kasper.G 將語言遷移定義為“學習者對二語以外的語言和文化的語用知識對二語用信息的理解、產(chǎn)生和獲取的影響”。但從已有語用知識遷移到現(xiàn)學語用知識時,民族文化、語言差異、思維方式等很多方面是不同的,負面的或不充分的,這就是語用負遷移。
語用失誤的概念最早是由Jenny Thomas 提出的。它指的是人們在言語交際時,由于表達失誤而沒有達到完美交際效果。1997 年中國語言學家何自然教授指出,語用失誤不是一般的用詞造句的語法錯誤,而是由于不恰當?shù)恼Z體、不妥當?shù)谋磉_方式和不恰當?shù)谋磉_習慣而導致交際失敗的錯誤。
在學習英語初期,由于小學生對英語的表達方式不甚了解,他們用英語交流時,會直接用漢語逐字翻譯或直接把母語的語言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成英語。
例1:A: Hello.May I speak to Li Ming?
B: I'm Li Ming.
很明顯這是打電話語境下的對話。李明的回答是典型中式英語表達,其原因是李明不知道電話交談時英語的表達規(guī)則。他用漢語的語言結(jié)構(gòu)來表達意義,并將這種結(jié)構(gòu)遷移到英語中,造成了負遷移。在這種情況下,正確的答案是“Speaking”或“This is Li Ming”。
例2:超市通常星期天開門。一個英國游客不知道,所以他問中國導游。
Visitor: Are the supermarkets open on Sundays?
Guide:Of course.
(The visitor seemed embarrassed.)
“當然”一詞在中國的語境中意思是“是的”。在詞匯層面上,他們可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漢語詞匯在文化內(nèi)涵上等同于英語詞匯,然后將漢語使用習慣遷移到英語語境中。但在這個例子中,用“Of course”表達會顯得唐突和不禮貌,因為它似乎暗示問話人“只有愚蠢的人才會問這樣的問題”。
例3:一位美國朋友到一位中國人家中做客時,看到了此人妻子照片。美國朋友說:“Your wife is very beautiful.”這位中國人出于禮貌,回答道:“Where! Where!” 美國朋友聽到后,略加思考地回答道:“Oh,very where!"
我們由此得知,在從漢語逐字翻譯成英語時可能會發(fā)生變化。當中國學習者不知道某個詞或詞組的確切含義時,他們可能會把字面意義作為其內(nèi)涵,只是機械地將傳統(tǒng)的交際策略運用到目標語中導致交際失敗。
日常言語交際中,雖然說話人使用的句子語法正確,但由于思維方式和言語習慣不同,會不自覺地違反了人際關(guān)系規(guī)范和社會規(guī)范,造成語用失誤。
Mon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week.
星期一是一個星期的第一天。
按中國人的常識來說,學生們以為一星期的第一天當然是星期一,實則不然。正確答案應該是Sun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week.
例2:A: Hello.Mr Smith.How are you?
B: Fine,thanks.What about you?
A: Fine,Where are you going now?
B: Go to the classroom.What's up?
例3:A: Good morning !
B: Good morning !
A: Have you had your meal?
B: Yes.Why?
以上對話是中國人在遇到朋友或同事時的問候方式。但在英語國家,如果你問到關(guān)于婚姻、金錢、年齡等方面問題,可能會侵犯到他人的隱私。因為在西方國家,人們強調(diào)受社會環(huán)境、教育和家庭影響的隱私權(quán)。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理解。因此,為了減少母語的干擾,學習者應該獲得更多的英語社會知識。
此外,中英兩國在文化、社會背景、宗教信仰、價值觀等方面也存在許多差異。如果學習者忽視這些差異,將漢語言語行為遷移到英語中,也可能會導致語用失誤。
一個好的語言學習者不僅要學習語言本身,還要學習語言文化。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講,一門語言包含了一個民族的歷史、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因此,學好一門外語不僅僅意味著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它還意味著學習該語言反映出的社會思想、習俗和行為方式。
像前面說到的例子,Sun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week.我們要讓孩子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為什么一些西方國家把星期日當作第一天?它是根據(jù)《圣經(jīng)》中所說上帝是星期一到星期六創(chuàng)造了世界,星期日休息,所以猶太教和基督教星期日要做禮拜,這一天他們叫作“禮拜日”,而一周七天稱“一個禮拜”。敬神之事自要優(yōu)先,所以放在每星期第一天來做,于是星期日成為了每周的第一天。另外,從語義上來說,Sunday 是太陽日的意思,太陽是所有天體中對人來說最偉大的,這一天當然是一周之中最重要的一天,自然應該用來敬神。
因此,我的建議是小學英語課堂中可以適當?shù)亻_展學習中西文化差異的課程。
我認為小學英語學習者想要掌握這門語言,應該更多地關(guān)注該語言的使用,而不是語法。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應該將游戲和角色扮演等活動引入進來,形成一個小型的第二語言環(huán)境。也就是說,想要讓孩子們?nèi)谌虢浑H活動中來,就必須創(chuàng)設(shè)適當?shù)恼Z境,而并非只有機械地練習。
我們還應該提倡小學生讀英文原著書籍和英語原版影視作品,從中學到地道、得體的言語表達形式,如請求、道歉、命令等等。同時,這些方式也能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鑒于上述分析,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在英語習得中,不僅要提高語言學習能力,更要增強跨文化意識,注重習得語用能力。
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我們應該認識到漢語和英語是世界上兩種不同但又很重要的語言。當中式英語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時,我們要幫助學生探究出好的學習途徑,將中西方國家的語言差異、文化差異導入到英語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避免受到語用負遷移的影響,努力地讓學生準確得體地運用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