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漢川市西江鄉打雁小學,湖北 漢川 431600 )
按照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狀況分類,課堂閱讀參與類型可分為不參與、被動參與和主動參與三種類型。針對當前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情況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表現在學生參與僅限在課堂中,而且學生參與也只體現在答問上,另外,學生的參與多以教師設計的教學手段和服從教師的命令為主。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欠缺主動性表現,這樣將難以保證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影響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
從多數語文閱讀課堂實踐來觀察,當前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課堂主要存在幾個問題。一是教師教學計劃不明確。課堂上,教師作為整個教學計劃主導者,他們的思路和計劃引導著學生的思考路徑。但也有部分小學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對于“這堂課我要教的是什么內容?應該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效果?”沒有明晰的思路和方向。相當數量的語文教師是為完成教學計劃而進行機械式教學,具體的要求不合理、目標和思路不清晰,從而導致學生的閱讀行為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制定教學計劃的隨意性和教學方式的機械性,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知所云。因此,科學制定課堂閱讀教學計劃十分有必要,是促進閱讀取得實效的有效手段。二是學生主動性沒有發揮。低年級小學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往往不知道自己就是課堂的“主人”,往往在閱讀教學中都是被動接受教師“填鴨式”的灌輸,其主動閱讀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生的天性和思考能力被束縛或限制在教師的課堂指揮棒下。學生對于閱讀沒有了主動意識,更不用說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去發散和拓展思維。雖然也有部分教師意識到了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性,也嘗試在這一領域進行研究突破,但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這種嘗試也只是形式上得到落實而已,沒有取得真正的成效。
對小學生來講,朗讀是就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基礎性環節。小學生通過多次反復朗讀,會在潛移默化中吸收和消化文章內容。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把朗讀訓練作為一個重要手段加強對學生的訓練,使得他們對文章主要內容有初步理解后,再讓他們有節奏和飽含感情地閱讀,并注意把握聲調和輕重緩急。與此同時,還要注意在閱讀過程中進行適當的解讀,幫助學生們了解掌握閱讀的內容。通過長期訓練,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豐富的表達能力。例如,在《烏鴉喝水》課文中,這篇文章情節簡單、文字生動,同時人物角色不多,是一篇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的朗讀教材。教師在引導學生在朗讀時,充分體會到烏鴉喝不到水時和通過努力后喝到水的心情,并用準確的語氣和聲調表達出來。讓小學生們在反復體會中,能夠掌握到烏鴉聰明的表現,讓他們遇到問題要善于思考,并開動腦筋尋找解決辦法。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講,好奇心是他們最為顯著的心理特征。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對未知世界強烈的好奇心,以釋疑解答的方式,科學巧妙地給孩子們設置互動場景,充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這樣就能使枯燥平淡的課文內容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來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們在備課環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豐富的故事情節或設置問題,然后以互動解答方式激發孩子們大膽參與回答和探索的欲望。如,在一年級《鵝》這一古詩課中,主要是描寫白鵝在水面游泳的場景,來調動學生對小動物直觀的感受,在詩中最后一句“紅掌撥清波”,紅色的鵝掌在水面劃動的場景,非常美麗。教師可以就此發問:鵝的腳掌跟小朋友的腳掌有什么不一樣?鵝為什么能夠在水面上游動。通過講解鵝游泳的畫面,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課堂氛圍不會顯得呆板。
對于低年級學生,心智尚處于逐步形成階段,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是件難事。要想讓孩子們在閱讀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也才能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到閱讀中。教師們可以嘗試把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與閱讀內容結合起來,加強日常生活和課堂教學的聯系,使孩子們能夠感受到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而不是任務和負擔,這對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有極大幫助。因為低年級的孩子們進入校園后,陌生的環境和不熟悉的人讓他們會產生諸多不安。如:書本生字不認識、教師和同學都不熟悉等。對于這些,教師們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們盡快克服。對于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可以在語文閱讀環節增加內容,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好壞,對于學生今后學習其他課程有很大的影響作用。閱讀能力也影響著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們要注重在培養孩子的語文閱讀能力上下功夫,充分尊重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不斷改進和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為學生快樂健康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