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和政縣第五中學,甘肅 和政 731200)
在整體穩定、全面協調進步的社會大背景之下,農村中學教育現狀逐漸進入公眾關注的視野。不論是教育學界還是社會學界,農村學生家長還是中學生本身,都對于農村教育這一不僅關乎自身未來發展,更關乎民族未來發展的重要議題傾注極大的注意力。
中學時期是學生接受教育最為寶貴的黃金時期,學生們在這個階段對于知識的興趣濃度和接受能力也達到最高峰。另一方面,出于越來越大的升學壓力,農村中學的學生面對各類升學考試所承擔的心理壓力非常巨大,但農村和城市教育資源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明顯差距,農村中學教學隊伍應當重視在教學的過程中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和師資素質,確保中學學生能夠接收到優質的教學模式。
眾所周知,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象征之一是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先進程度。在教育發展的各個階段,考量一個國家居民素質的發展進程和整體水平,必然要綜合考察其相對落后的區域,即農村區域的教育發展水平,而中學階段的教育是直接影響農村學生升學考試的重要階段。在中學教育的過程之中,學生們對于課本知識和素質教育的接受程度和綜合發展水平都有賴于農村教學模式的創新和發展。正因為如此,為了保證農村中學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必然要求建設完備科學的農村教育系統,最大程度上保障教學環境的科學和完善。總而言之,農村中學教學模式改革作為整體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顯得尤其重要,其教學實踐中的缺陷和問題亟待解決,也需要來自社會公眾和國家政府的高度關注和政策保護。
客觀而言,農村由于經濟發展速度遠不如城市,對于教育行業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導致農村中學的師資隊伍素質明顯低于城市師資隊伍,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城鄉之間教育水平的差距。農村中學的教育模式和工作模式很大程度上落后于時代的發展,也遠遠滿足不了中學生對于教學質量的要求,無法為學生提供高素質、高效率的中學教育。
農村中學班主任的工作模式停留于被動、落后的模式,教育理念無法與時代發展、學生成長相適應,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個人發展,局限了中學生求學發展的可能性。農村教師教育態度的不端正、不嚴肅也可能導致學生對于自身學習的松懈和退步。另一方面,農村由于經濟不發展,相對應的缺少創新性的教育設備和教學技術,教育資源的落后也導致了農村中學班主任教育模式和工作模式的革新遲滯不前。
農村家庭由于其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對于教育和知識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如城市居民。眾所周知,當前是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的知識型社會,農村學子想要走出大山必須依靠學習文化。農村學習家長忽視教育的重要性,缺少與學校、班主任、任課老師的及時溝通,無法在交流中獲取教學反饋。農村家庭對于教育關注不夠導致了農村中學班主任工作模式無法高效創新,制約了農村中學教育水平的提高。
教師對于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立足于社會文明發展的宏觀視角,國家在對于教育資源做出宏觀分配之前,必須以協調化的手段、整體性的視角,充分考慮城市和農村發展的各方面需要,協調城鄉發展的步伐和教育行業的發展效率,盡量避免城市和農村之間教育水平和師資團隊素質相差過大而引發的社會問題。
在教育領域整體發展、協調進步的過程之中,必然綜合考量城市和農村間的教學現狀,用發展的眼光、全面的角度分析城市和農村之間存在的教學模式、教育資源、學生水平之間的差距。經濟發展的步伐必須與教育領域發展的步伐相一致、相協調,這是社會可持續發展觀點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文明社會的必然要求。教育模式創新應當不僅僅局限于某堂具體課程,還應當創新農村中學班主任教育模式,長遠考慮中學學生成長成才的各方面需要。
中學學生的學習進步和全方位素質教育離不開班主任和學生家長的及時、合理溝通。在多方位、多層次的交流中能夠獲取及時、全面的教學反饋,班主任能夠真正了解學生本人和學生家長的看法和觀點,以及時補充、調整班主任工作模式,充分調動教育資源,以端正的教學態度對待學生和家長。
綜上所述,在當今社會化大發展的新常態之下,為了使農村中學教育水平跟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必然隨之提升革新農村班主任教學模式和工作模式革新的步伐。在創新推動農村教育發展的過程之中,一方面提升農村中學師資隊伍的素質和教學水平,另一方面推動農村教學模式和工作模式的多樣創新,是加強農村中學教育進步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