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琴江中心小學,江西 贛州 34270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以計算機應用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也飛速地發展起來。它不斷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及學習方式。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與應用能力將作為人們最基本的能力,成為一種文化水平的標志。信息技術的融入是一項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要求廣大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探究,不斷拓寬教學思路,運用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新巧。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新興的基礎學科,也是一門綜合實踐課程,其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創造性。它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個性,拓展學生的思維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等方面,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00 年10 月25 日,時任教育部長陳至立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說:“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的創造過程。在學生完成一個作品,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都需要開動腦筋,大膽想象,自己動手。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極好的途徑。我們萬萬不能把信息技術教育按照學習一門學科的老辦法去講、去學、去考,那將窒息孩子們的創造精神。”因此(由此可見),與傳統學科相比,信息技術的教學理論體系、教學模式、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等各項因素都還很不成熟。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究,一步步把握科學的學科教學規律和方法,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我在廣泛借鑒其他學科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運用一些新的教學理念,結合小學生和計算機教學的特點,對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些探究。
當今教育主題的多元化使得信息技術教育已從單一的計算機學科知識學習轉向學生信息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探索以課程整合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術為認知工具、以學科知識的學習為載體的新型課程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要求信息技術必須與其他課程有機地整合起來,形成綜合實踐課。
例如在PowerPoint 一章的綜合練習中,可以讓學生制作演示文稿“我對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認識”。要求主題明確,圍繞主題,恰當組織各種多媒體信息;注重演示文稿整體風格的統一,并采用發布電子作品及交流答辯的方式進行評價。
首先要求學生學習對周邊生活、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地理學科知識的滲透,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主動地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自覺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學生可利用課余、雙休日對本地的環境情況進行觀察了解,并通過讀書、上網、社會調查活動來積累環境保護知識。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體驗,對環境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考。其次,分小組制作電子作品,發布并進行交流答辯,在活動中實現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學生在完成這一課題的過程中,不但掌握制作電子文稿的技能,還培養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保護環境的意識以及利用信息技術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信息技術課的課程內容具有多變性的特點,這決定了傳統意義上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無法緊跟技術變革的腳步,而同實踐應用相結合才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所以,在小學階段理應培養學生的基礎操作水平。鍵盤操作是課程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對學生未來是否能熟練操作電腦起到基礎性奠基作用。老師在40 分鐘課程中可以安排20~25 分鐘的時長供學生自行練習,剛接觸電腦的小學生可能存在不會切換大小寫,切換到五筆輸入法不會變換等多種問題,老師可以在課堂中不斷走動巡視,實時幫助同學解決出現的問題。例如,在講解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鍵盤操作與英文輸入課程中,老師可以為同學們示范輸入法的操作步驟,也可以教授學生根據四個手指放在鍵盤上的位置記憶其他字母,給予他們充足的實踐練習。
學習成果展示則是信息技術課堂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主要指的是學生實踐情況的即時反饋以及學生課堂學習內容的不斷升華。學生通過評價其他同學的作品,能及時發現自己作品的不足之處,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學生自覺進行改善自身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展示學習成果也是對本課新知識掌握程度的有效測試,教師在學生的及時反饋中掌握有價值的信息,對提高教學質量大有幫助。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就是身心發展方面還沒有完全定型,而且很多小學生都喜歡被表揚。他們學習某一知識時,總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績,尤其是能得到教師的表揚或者是其他同學的羨慕,這也能激勵他們樹立學習信息技術的自信心,感到自豪和驕傲,進而更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因此,教師要多鼓勵表揚他們,以此來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
總之,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操作練習等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很明顯的提高。實踐證明,上面提到的這幾種教學方法不僅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也同樣遵循了素質教育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要求,更體現了現代教學法中的人性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