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第八小學,江西 上饒 334100)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就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來看,課堂上依然是以教師為主,師生之間是一種服從關系,這樣的教學十分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以生為本是現代教育理念所倡導的,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圍繞學生開展教學,可以更好地調動其學習興趣,而興趣是引導學生走進數學這所知識大門的關鍵。因此,要想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轉變觀念,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圍繞學生來開展教學。
小學數學教學的對象就是小學生,其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而要想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關鍵在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作為知識的接受者,只有讓學生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學生才會主動去學習,有學生主動參與到的教學活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十分重要。教師只有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才會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積極與教師互動,進而實現教與學的有效統一[1]。
課堂的有效性主要是通過教與學的有效統一來體現的,光靠教師的教學,不重視學生的學是不行的,只有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教與學才能有效統一,課堂教學目標才能順利、高效實現。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要想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教師應積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將課堂交還給學生[2]。如,在“認識圖形”這一課中,在課堂開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知道的圖形,有的同學會說圓形,有的同學會說正方形,結合學生所熟悉的圖形再導入課堂,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具體特征。由于課前引入了學生所熟悉的圖形,使得學生積極地參與了課堂討論,在這種教學下,教學效果得到了提升,學生對圖形有了更系統、更深刻的認識。
小學生年齡小,好玩,他們的學習之路應當是充滿快樂的,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主動去學習。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構建輕松、歡快的課堂環境,為學生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首先,教師要采用鼓勵、激勵的語言來激勵學生,如,“你回答的真棒!”、“加油!”。其次,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些趣味性的活動、游戲,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如,在“二十以內的加減法”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設計“搶答游戲”,由教師給出題目,在教師喊開始搶答后,學生舉手回答,回答正確的給一面小紅旗,游戲結束后,對前三的學生給予一些小獎品。通過這種游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進而實現高效課堂教學。另外,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多與學生交流、互動,拉近彼此的距離,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表現。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問題,因為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會給教學造成困擾,如果教師忽略這一問題,就會造成“兩極化”現象不斷擴大,使得那些原本學習不好的學生失去學習熱情。分層教學考慮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分析,通過將學生分成不同層級的個體,可以兼顧所有學生共同成長。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要積極開展分層教學[3]。如,在教習“分數乘法”這一知識時,針對學習較好、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按照正常的教學進度來進行教學,布置一些有利于這些學生能力發展的習題;針對一些學習能力不好、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從基礎知識開始,設計一些簡單的習題讓其練習,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提升其能力。
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教學與生活掛鉤,引入生活中的素材。數學這門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將數學教學與生活掛鉤,可以幫助學生高效學習。生活是學生知識的第一源地,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通俗易懂發,更易于被學生接受,作為數學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聯系生活,引入生活中的數學資源,從而實現高效課堂教學[4]。如,在“百以內的加減法”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生活中的購物活動,購物這一活動涉及數學加減法知識,引入這一生活事件,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再現購物情境:小明有20 塊錢,去文具店買學習用品花了9 元,小明還剩多少錢?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妙用,進而激發起學習熱情,使其自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綜上,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教學活動的高校開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為教師,要認識到生本理念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采取有效的措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得到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