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庫車市實驗中學,新疆 庫車 842000)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我國興起了對傳統文化傳承研究的熱潮,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了教學教育問題中的重點研究問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己經成為了此類研究的熱點話題。我國作為重視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自身的社會經濟發展與民族的繁榮昌盛在很大程度上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為民族發展的根基,同時也是促進民族團結的關鍵因素之一,能夠對國家發展產生長遠的影響。對于中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傳承除了理論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出有效的策略,從而具體指導實踐。本文立足于教學實踐,通過分析和總結大量的文獻,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層的研究分析,以期為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由于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學模式的長期影響,教師在古詩文教學時,圖片只是簡單的翻譯和講解,未能深入拓展和延伸古詩文內涵,整體教學較為死板,導致學生對于古詩文學習存在嚴重的抵觸情緒,對此必須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促進教學的目的。
例如,學習《岳陽樓記》時,可以通過幻燈片向學生展示作者簡介,幫助學生了解該文章的創作背景。通過作者簡介和時代背景吸引學生興趣后,教師再繼續深入講解岳陽樓相關事件,提升學生興趣,深化學生理解。在此基礎上,講解和分析文章內容,賞析文章中諸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名句,讓學生能夠從賞析的過程中體會到作者所擁有的無私奉獻精神與濟世愛民情懷,用傳統文化陶冶學生身心,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我國的古詩文普遍具有韻律優美、格律工整等特點,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除了需要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內涵外,還應當深入賞析其中的精彩名句,讓學生深刻領悟作者文中情感,并且能夠將這種情感在文章朗讀過程中體現出來。
例如,學習《出師表》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諸如空城計、草船借箭、三顧茅廬等諸葛亮生平的著名歷史故事,然后詳細講解諸葛亮的一生,使得諸葛亮這一歷史人物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更為豐滿。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朗讀全文,通過適當調整語調,將諸葛亮對于蜀國的赤誠之心體現出來,通過循循善誘的語氣體現諸葛亮在蜀國危難時提出的治國良策,應用凄涼的語調體現諸葛亮對于劉備的知遇之恩與感恩之情,借助堅定的語氣體現諸葛亮對于出師的決心與劉禪的忠心。如此才能夠幫助學生充分體會到諸葛亮的愛過情懷,感受諸葛亮的不二忠心,將其與傳統文化中的愛國精神相關聯,強化學生的愛國精神。
教師可以通過對多媒體設備的充分應用,為學生建立直觀教學情境,讓學生可以在教學情境中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相關問題,借助視頻、音頻及圖片對學生多感官進行沖擊,調動學生情感,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與內在精髓,實現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例如,學習《觀滄海》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關于滄海的視頻資料與圖片,并且將其制作成微課文件,簡單的講解曹操一生的成就及作品的創作背景,或者讓學生踴躍發言,闡述自己所了解的曹操相關的歷史事件,隨后再為學生播放微課視頻,讓學生能夠從聽覺和視覺上充分感受到滄海的壯闊無垠,通過學生對于滄海的全面了解,進而更為深入的感受曹操的壯志雄心。
這樣中國的古詩文除寫人和寫景之外,還存在大量描寫人們日常生活或傳統節日的作品。與傳統相比,當前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經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傳統節日依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開展古詩文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深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引入與古詩文主題相符的傳統節日,根據不同時間確定文章的教學主題,讓學生在古詩文學習過程中充分體會其中的傳統文化內涵。
例如,在中秋節前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并安排學生在課余時間收集與中秋節相關的古詩詞,并在課堂上預留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對于中秋賞月和中秋團圓的感想,分享家鄉在歡度中秋時候的習俗,然后再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讓學生根據中秋賞月以及文章注釋更好的理解作品內涵,并在教師帶領下,共同賞析被千古傳誦的佳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讓學生通過對該文章的深入品讀,深刻體會到作者所想要表達的離別和思鄉情愁。
在端午節前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學習屈原的《離騷》,與學生共同回憶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然后通過微課等為學生介紹端午的起源,在完成通篇基本教學后,為學生重點講解“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情感內涵,幫助學生從中了解到作者所不懈追求的美好理想,如此可以強化學生對于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優良品格。
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能夠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應當對傳統文化教學予以高度重視,通過對兩者的綜合應用,在促進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在語文古詩詞方面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