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縣王京鎮東馬寨小學,河北 唐縣 072350)
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對培養人類的思維和邏輯推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問題解決能力是學生們必有的基本能力。要培養好學生的基本能力,則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優化教學過程,講究優化策略,使之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運用不同的方法,從導入環節入手,以探究新知為主導,注重問題設計的層次性、目的性,對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情況、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詳盡地了解,以此為切入點,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問題的探討中,使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引發學生以飽滿的情緒積極地參與,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有的教師在進行“循環小數”的教學過程中出示兩組題:(1)1.25÷0.25,3.52÷0.16;(2)12÷9,14.2÷22。學生很快計算出第一組題的得數,但在計算第二組題時,學生發現怎么除也除不完。好奇與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處,隨機產生質疑心理,此時便是教師為學生解惑的最佳時機。因此,在教學《循環小數》這節課中,學生們的注意力是集中的,思維是敏捷的,認知是理性的,記憶是深刻的。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注重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難題的能力,讓他們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進而使他們對數學充滿興趣,更加主動地探究未知。因此,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將數學融于生活中,讓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以此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題的能力。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學“11~20”時,為學生創設了如下教學情境:小明和爸爸媽媽一起逛超市,他想給媽媽買一瓶果汁,給爸爸買一瓶洗發水,果汁一瓶16 元,洗發水一瓶28 元,請問:如果50 元交給收銀員,收銀員找你多少錢?如果用收銀員找你的錢再買一瓶果汁還需要加多少錢?在解決這個問題時,要讓學生依靠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加強體會。這樣,通過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展開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深入感受數學就在生活中,進而更好地挖掘生活中隱藏的數學知識,感受生活中所包涵的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無處不在。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充分運用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來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堂上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們很渴望與其他人進行交流,在學習中更需要傾聽的對象,但是傳統的數學課堂將學生的本性給壓制住了,必須改變這種模式,探究更合適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教學相長。通過教學實踐我們不難看出,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的確很能夠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小學數學這門學科而言,更需要充分利用集體的智慧影響、提高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動用自己的創造性思維進行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積極、自主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去感受數學的魅力,促使課堂妙趣橫生,主體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不僅適應小學生的學習心理,更適應小學數學的學科性。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建立小組合作學習的機制,能夠有效的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相互討論中解決數學問題。例如有的教師在學習“追及問題”系列應用題時,通過分組,采取合作教學堂氣氛十分活躍,數學課堂更加充滿活力,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學習上的成功,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學生經常獲得成就感的體驗,對學習就會產生強烈的內驅力,給新的教學帶來動力。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進行知識的嘗試與探索,在實踐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激勵學生探索中應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善于激發和鼓勵有進步的學生,強化優等生,影響后進生。教學中運用“最近發展區”理論讓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礎上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獲取滿足感和成就感。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對學困生更應注意培養與轉化,對他們要多一些時間進行輔導與關注,給予他們希望與期待。對班級中的優生要擴大知識面、增加難度訓練,讓他們能獨立解決問題,體驗到學習的無限樂趣。一名合格教師就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學觀、思想觀。優化課堂教學是一個無休止的命題,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與思考。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將教材中靜態的內容、圖片、枯燥的數學理論靈活、生動的展現出來,既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加深印象,還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活躍性。
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涉及到很多的知識點與數學基礎知識,因此教師在使用媒體技術時,首先要將教學中的重要知識點與媒體技術聯系在一起,比如,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實現知識點的提出、講述、歸納和總結等幾個教學過程。將知識點應用在多媒體課件中,可以在課件上設置一些讓小學生感興趣的小游戲。在“正方形的認識”這節知識點的教學中,有的老師做課件設置了三個游戲的關卡,將三個關卡的命名分別為“頂點”、“面”、和“棱長”,在關卡中設置知識點的概念,讓學生進行學習掌握。通過在課堂上完成這樣的教學游戲,既能夠讓學生充分的理解教學的知識點,還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全身心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
在“點、直線、面”的教學中,學生對于“直線能夠無限延長”這一概念理解很難,教師可以在課件中首先形成一個點,然后點不斷的移動形成一條直線,直線的兩端繼續延伸,或者讓直線進行移動,形成一個面,從而在課件將抽象化的數學定理轉化為具體的動畫演示。學生根據課件這樣動態展示,可以更好的理解點、線、面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