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民族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在高校教育工作逐漸推進之下,國家助學獎學金制度的設立,為學生學習提供了相應的資助,展現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教育的公平公正。但是,以經濟資助為主要方式的貧困生資助機制還缺乏一定的完善性,導致精準資助難以落實,很多學生資助工作也陷入了被動的局面。在此,為了根據辦學資源和條件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困難,讓大學生順利地完成學業,將其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完善資助方式,實現精準資助以精準扶貧為指導。大學生資助育人工作,在創新方面做好相應的準備和支持。在彰顯出精準扶貧思想意識和價值之下,讓大學生的資助育人水平也得到全面的提高,大學生在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后顧之憂,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第一,大數據是否是真數據。在信息化時代發展之下,資助工作也跟隨大數據時代而開展。為了推進精準扶貧,加大大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相關部門要求高校合理運用大數據和信息平臺進行信息的接收匯總和上報。這樣的情況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申請認定方面就會存在相應的弊端。比如,學生信息采集往往是以學生本人填寫為主,這一真實性并不能有效得到考察。另外,學生在校期間的經濟消費情況是考量家庭經濟情況的重要關鍵點,這涵蓋了學生生活隱私,和隱形資助是背離的。大數據如何變成真數據也成為了高校開展大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一個重要難題。第二,感恩教育與拜金主義之間存在相應的對立面。在長時間背景之下,學校制定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讓學生能夠接受感恩教育、誠信教育,這看到了相應的成效。在沒有形成正確和成熟的價值觀之下,大學生缺乏信息的辨識能力,可能會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擾。在意志力不夠堅定的情況下,思想上出現了相應的偏差[1]。比如,針對學校資助育人工作開展的內涵沒有深刻的了解,有的學生出現攀比心理,看別人申請自己則也申請資助。這讓評審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從大學生進入校園的初始階段出發,通過合理的程序規劃,能夠把貧困學子有效的識別出來。以精準識別為基礎,實施動態管理,這會讓資助育人工作開展擁有相應的前提。新生入學要以綠色通道進行1 對1 的約談,創建以班級為單位的貧困狀況調查工作。在展現出基層民主制度的情況下,能夠讓班級內部學生積極參與,以透明的程序為出發點,能夠把識別權力交給其他普通同學。這樣,才會保證貧困學生在資助接受方面更加透明和公平[2]。所以,在精確識別的情況下,能夠讓資助育人工作擁有十足的準備,獲得相應的前提。
在對貧困學生識別出來之后,應該從學生的具體貧困情況制定出幫扶舉措。這樣,才會讓精準扶貧的效果得到相應提高,立足實際情況能夠制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相應認定辦法,對認定的程序進行合理的規劃,防止出現輪流受助的問題。在資助力度上應該準確無誤,根據國家政策相應規定接受資助的學生,要按照貧困程度進行資金分檔發放,防止出現平均資助問題。針對特困學生要進行重點資助,保證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獲得相應的資助,讓其順利完成學業。學校在注重差異的情況下,以制定出合理化的個性資助方案,按照學生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困難情況,制定出完善的精準扶貧舉措。在此,讓資助育人工作順利開展,在工作創新層面上,真正的為大學生成長和發展做好相應的準備和支持。
創建貧困戶信息網絡體系,可以把貧困對象的相應資料動態情況有效融入到系統之中,開展動態化管理。在表格中記錄貧困學生具體的家庭學習和能力等方面。在找準信息的情況下,提高資助育人工作的效率。然后,根據表中的記錄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滿足貧困學生的需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相應的難點,這也是存在一定的不同。學校應該把學生的詳細信息記錄在數據庫之中,這才會讓精準教育扶貧工作順利實施。把握貧困生的特點,通過經濟捐助、成才講座、心理咨詢、技能培訓等方式,讓貧困生能夠健康全面的獲得發展的機會。學生在接受高校的資助教育之下,也會擁有正確的發展規劃。在認識到自身學習和成長重要性的同時,能夠感恩學校、感恩社會。在經濟扶貧的指導之下,讓自己接受資助的洗禮,真正的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結論:綜合以上分析,高校開展大學生資助育人工作之中要不斷的創新理念,完善工作形式。在資助育人工作開展之中,要嚴格以精準扶貧作為重要思想指導,通過強化大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背景之下,能夠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引導和成長支持。將精準扶貧落實作為重要的方面,全面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讓大學生在接受教育洗禮的同時,擁有正確的觀念,最終為成長做好相應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