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0)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深度整合,移動終端逐漸替代了PC端成為更為靈活的互聯網載體,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全面搭載了新聞娛樂、購物出行等高頻化應用,人類社會已邁步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早在2017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通過頒布《關于促進移動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提出,面對移動互聯網日漸突出的安全威脅和風險,必須高度重視其發展管理工作,抓緊解決還存在的一些短板。手機作為具有代表性的移動終端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不難發現,大學生特別是高職學生受到以微博、微信、QQ 為代表的即時通信軟件,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軟件,百度貼吧、豆瓣等論壇型軟件的影響日益顯著。這些新型傳播媒介對當代大學生學習習慣形成、價值觀塑造以及人際交往能力提升帶來的挑戰也日趨突顯。[1]因此,高職院校怎樣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移動網絡媒體的認知能力,提升其網絡素養成為當前亟需重視的問題。
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高職網絡素養教育相較于新時期移動網絡媒體的發展來說相對滯后。截止2018 年12 月,我國網民總數已達到8.29 億,人們的生活方式突破了傳統的限制,實現了移動、線上交易,使生活工作都更加方便與高效。調查結果顯示,在這8 億多網民當中,學生群體占比最多已達25.4%,并且使用手機等移動設備訪問互聯網的占比達到了 98.6%,互聯網空間顯然已經成為了大學生生活的另一塊重要陣地。高職學生具備年輕人旺盛的好奇心和相對較快的接受能力,但是對于網絡上一些虛假信息的辨別能力還相對薄弱,有可能在沒有經過仔細思考的情況下盲目相信,甚至模仿、傳播、誤入歧途。另外,隨著網絡功能的日趨完善以及手機應用軟件的高速度迭代,高職院校中“低頭族”現象日益嚴重。大部分學生浪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在玩手機游戲和刷微信微博,尤其是在課堂上認真聽課的少之又少。
面對這些難題,傳統的高校網絡素養教育觀念已難以適配,高校對于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手段相對滯后。學生只能從計算機基礎課、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思想品德修養等課程零散地獲取網絡素養教育的相關知識。當前教育系統尚未系統地建立網絡素養課程教育體系,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教育尚未被完全重視,學生僅靠零散課程的非系統化教育提升網絡素養顯然存在效率低、效果得不到保障的問題。
在未來,“互聯網+”是一個能夠將更多行業、平臺、組織及個體的產品和服務結合在一起的化學公式。[2]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出臺的《關于全面實施高等教育強省戰略的意見》倡導完善數字化基礎設施,優化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推動“互聯網+教育”加快發展。“互聯網+”給高校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帶來威脅的同時也帶來新機遇。
通過長期觀察發現,人們過于依賴網絡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思維能力和辨別能力的發展,在大學生當中突出表現為學習能力、記憶力明顯下降。新媒體搜索引擎的便捷,雖然在一定程度給大學生提供了便利,但也容易使大學生滋長惰性。例如,“百度”、“谷歌”等高效便捷的新媒體搜索引擎,會在無形中使大學生形成過度依賴,不利于學習研究能力的培育,也不利于學術功底的積淀。雖然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不應該成為高職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負擔,但面臨“互聯網+” 飛速發展下帶來的新問題和新挑戰,高職院校重視大學生網絡素質教育,有利于學生提高自制力、塑造良好學習習慣、形成更加積極的生活方式,將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學習上,而不是沉迷于虛擬游戲、網絡聊天中。
網絡已經逐步取代書籍發展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成為聯絡聚集和互動交流的重要平臺。當代大學生對于網絡功能的認知還是比較理性的,遇到問題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對網絡言論較為信任,辨別力不夠,衍生出網絡倫理、網絡詐騙等社會問題。網絡素養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特別是網絡人格的形成。因此,提高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有助于高職學生認真學習和遵守網絡法律法規,在進行網絡活動時更為得體、文明,減少不良、有害信息的傳播,營造出一個安全健康、和諧有序的網絡環境。
新媒體技術為多元文化的碰撞注入了正向的推動力量,并對人們的價值取向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目前,由資本主義國家所主導的全球化浪潮已溢越國門,夾雜著西方文化的價值判斷與取向已經深入我國社會和高校的方方面面。近些年來不少西方媒體在炒作中國諸如戰爭、腐敗、集權動亂等各種負面信息,蓄意出中國經濟威脅論。在2015 年韓國KBS1頻道推出的紀錄片《明見萬里》中,過度夸大我國綜合國力,從而要求承擔不相應的國際責任。大學生網絡素養的培養與提高有利于促使高職學生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平衡物質價值追求與精神價值追求,“互聯網+”網絡素養教育迫在眉睫。
政府應積極使用其宏觀調控手段,積極推進網絡建設,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互聯網監管力度。加強網絡立法規范化和權威性,把信息網絡的安全和凈化問題作為黨和政府的重點工作來抓。實現違法嚴懲、空間清理和輿論引導,積極營造社會整體規范和諧氛圍,減少大學生受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3]加強管理網絡環境的規范性,引導媒體輿論科學化,培養公眾意識常態化,打造高職學生網絡素養全方位、多層次、良好健康的信息環境,還大學生一片安全綠色的網絡成長空間。
在高職院校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中,父母的影響與家庭所處的社會環境也至關重要。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形成積極向上的品格。此外,我們不能忽視經濟和社會條件造成的“數字鴻溝”,偏遠地區和貧困家庭的學生的網絡素質教育更應該引起高校的重視。因此,需要建設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創新資源共享方式。同時,利用手機APP 或微信公眾號等進行政策宣傳,普及網絡防詐騙知識,緩解大學生在心理上和生活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培養各種技能,滿足大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成長的階段性需求。
高職院校應該開設形式多樣的大學生網絡素養提高課程,通過設置必修課、選修課等課程,引導大學生科學高效地使用網絡,增強網絡溝通技巧,真正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開發集教學與娛樂于一體的批量短片和微型演講廳,引導大學生將注意力從游戲和低俗娛樂節目轉到優秀文化和科學知識的在線關注。教師要注重和學生的面對面交流、討論,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解決問題,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實現教與學的巧妙融合,將互聯網素養教育從原本單純的、枯燥的知識傳授變成一個交流分享的“群言堂”。此外,高校還可以積極組織學生們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元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大學生的離線生活,開拓視野。引導其更加關注真實多彩的現實社會,通過自身和群體的努力在各項活動中提高思考和實踐能力,促進創新。
在物欲橫流的互聯網環境中,當代大學生應該增強社會責任感,不斷增強時不我待、塑造自我價值的緊迫感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的使命感。學會甄別和篩選海量的媒體信息,使用正確的方式發布并傳播自己的觀點、想法、感受。利用網絡渠道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代表的時代思想逐漸內化為科學的自我意識,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中完善和提升自我,使互聯網這種新時代工具的功能得以合理發揮其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提高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成為了高職院校必須注重的一個教育主題。高職院校要做好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工作需要勇于創新,考慮“互聯網+”蓬勃發展的大背景,多方協作、合理規劃。采取多種方式、整合資源、共同進步,讓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得到一個較為顯著的提高,同時也促進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