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5)
高等學校按照國家有關政策、文件、通知等開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在校大學生根據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依靠學校和社會力量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深入基層、了解社會、服務大眾的實踐教育活動。在實踐過程中,貫徹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綜合素質、廣泛接觸社會、深入了解國情,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覺悟、增強服務社會意識、完善個性品質,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是實現大學生自我價值和展現自我的重要渠道。此外,它是學校課堂教育的有益補充,更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徑。[1]大學生作為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追求思想獨立、思想主流積極向上、易于接受新事物等特點。正確引導大學生參與暑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是高校培養人才目標的要求,是時代發展中青年培養責任擔當的需要。但就目前而言,社會實踐由于經費來源有限,缺少專業教師陪伴和指導,實踐資源不對等,實踐活動時間難協調等因素制約。造成在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參與覆蓋面不廣、體驗性不強、缺少品牌和對接基地薄弱等問題。實踐活動難以達到“人人有舞臺”效果,造成社會實踐活動成為只有少部分學生或學生干部參加的“少數精英”活動的現象。[2]
當代大學生是與互聯網一起成長起來的,他們的生活習慣、學習途徑、認知模式等受到網絡思維的極大影響?!罢l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贏得了青年”,當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碰撞時,我們要主動迎上,使其產生育人的火花。將互聯網思維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在育人工作中強化理念、豐富內容、創新形式、健全機制,贏得價值引領的主動權。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實踐中應遵循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順應新形勢,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打通網絡育人和實踐育人的融合,拓寬育人覆蓋面,優化實踐效能,深挖育人內涵,提升育人效果。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應堅持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理念,要立足于全面育人的角度,深度融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網絡各種有效載體在實踐前期宣傳、中期跟進及后期成果展示中,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對大學生在理想信念、思想觀念、價值體現、道德規范、政治觀點等方面進行引導,通過網絡平臺向大學生展示暑期社會實踐各個方面。讓大學生在融社會、接地氣、知民生的實踐中唱響青春主旋律,在暑期社會實踐中鍛煉實踐能力、樹立家國情懷、增強使命擔當。同時通過網絡,增加實踐成果展示、實踐評優等環節,讓更多眾感受大學生實踐的全過程,增強育人的覆蓋面。
當代青年視野開闊,思維活躍,獲取信息更為豐富,因此為了讓社會實踐更具有吸引力,應該在實踐活動中豐富大學生網絡思想教育的內容。教育內容上應緊跟時代潮流,緊靠社會發展,緊繞時政熱點,緊貼學生生活。應堅持思想價值引領、以人為本、普遍參與、自主開放、主體體驗、分類指導的原則,進行實踐項目內容的設計。如通過開展英雄模范人物報告會,不僅可以使直接參加實踐的學生接受教育,還可以通過他們的輻射作用對其他學生進行正面引導。
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依托網絡平臺,創新暑期社會實踐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可以將暑期社會實踐全程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管理,為暑期社會實踐指導老師、負責人和成員劃分明晰的權限,實踐活動申報立項、開展進度、項目結題等環節均可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監督管理。暑期實踐活動負責老師可以對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實時監督管理,參與實踐的同學也可以很好地激發自己的參與性與責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創新實踐開展的形式,創新性建立虛擬實踐活動基地,配合線下開展實踐育人的活動,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的支持構建具有視、聽、觸等多種感知的網絡虛擬實踐活動,[3]幫助大學生獲得逼真的、直接的實踐感受,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展實踐覆蓋面,增強實踐效能。
暑期社會實踐中,在利用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同時,還要健全大學生網絡思想教育的機制。一方面要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管理、監督、考評機制,保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正常運行。特別是要建立網絡安全機制,增強大學生自身的法律意識、主人翁意識、網絡安全意識。另一方面應該建立高校各部門的聯動機制,堅持“全面發動、重點組隊、點面結合、層層深入”,邀請專業教師、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等各類教師加入團隊,跨專業、跨年級組隊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同時建立學生群體的激勵、參與等機制,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