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北京 100000)
隨著高職教育的迅猛發展,高職在校生不斷增加。對于高職生的教學,受傳統定勢教學的影響,教學中存在著重視專業教學、輕視素質教育,輕視德育教育的現象,有些學生出現了思想認識相對低下、道德意識低下、心理非常脆弱的現象,他們自我我保護意識差,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差。學習生活中,每當遇到困難,他們就不知所措,甚至常常會采取一些極端措施,因此,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培養主要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具體工作中需要他們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要能夠與他人通過溝通與合作解決實際問題。高職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要很好的與職業教育相互結合相互關照,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學生在學習科技知識同時學習人文素養,才能夠應對時代進步與科技發展的挑戰。大學生缺失人文素質,是作為一個個體“人”的某項重要因素的缺失,是我們教育的一種殘缺。良好的人文教育,才能培養出健全的人格,才能為工作中的“創造佳績”提供可能。
職業教育中的技能教育提高的是學生的技術知識,它所具有的是工具價值,而職業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則培養的是大學生的美好的道德情操,它所創造的是精神價值。在人文教育中,教育者如果不注意方式與方法,采取一味的灌輸式的教育,學生就會厭煩,學生的人性就會收到壓制。因此人文教育中要注意區別人文知識的教育,天文、地理、歷史等知識的傳授中,不能讓學生脫離實際死背知識,在高職的人文教育中要注重學生的心理、藝術、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人文素養在學生個體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核心作用,為了在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下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中要突出人文知識的熏陶,教育中要加強學生對日常生活實踐的人文反思。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相對的生活中的許多不良因素也會相應出現,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想會侵蝕高職生的思想,教育中,可以通過人文教育來加強學生對于這些墮落的人文意識的批判和抵抗,讓他們真正體會到人性的美好。
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要做到開發學生的創造力,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利用學生的長足發展。課堂教學中,結合相關教學內容啟迪學社心智。尤其是在公共基礎課程,如《大學語文》、《口語交際》、《應用文寫作》等課程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教學案例進行相關的人文教育。
高職院校可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程,內容可以是美學藝術、公共關系、心理健康、傳統文化、影視音樂賞析等方面,這對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很大益處。學生在欣賞、閱讀中調整了心態,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修養,增強了自信,挖掘了自身的潛能,提高了適應社會的能力。
為了讓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取得實效,在人文課程上要選好教材。教研室教師提出初步意見后,教務處要積極審查,最后,由人文素質教育領導小組最終審定。其次,要選好上課教師,教師要盡量將人文素質教育的活動與專業知識的教育相融合。
校園人文環境建設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最好載體,通過校園活動,如科技藝術節、體育節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感受美的境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砥礪德行,磨練意志,朔造自我。
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師將更多的用在對知識點的解讀上,而忽視了在教學中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轉變教學觀念,構建對高職生人格、品格、人性本位能力作為培養重點的教育觀念在高職課堂教學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轉變教學的觀念,首先轉變傳統教學的觀念,教師應從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向關注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提高轉變。我國傳統教學模式主要是應試教育,這也導致我們老師在教學中更注重的是教學結果而往往忽視了過程教育。在教學、學習情況評估方面基本上是以一張試卷來評價學生與老師,甚至用來評價班級與學校。這樣的評價體系,讓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都從對知識的學習和講授的主動變為被動,讓學生、教師和家長的積極性大大降低。在教學內容安排方面,也為了應試來安排教學內容,教師則針對考點來安排講授內容,教學內容與考試內容基本保持一致。這樣的教學內容使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忽略教學方法的運用,沒有高效的教學方法學生在課堂缺乏直接主動參與的熱情,而僅僅滿足于對教師所給出的結論掌握,這樣的課堂沒有重視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上對知識進行傳授,學生在課下通過完成作業完成知識的內化,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處于主體地位。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新的知識進行分析和理解,從而建立新的認知。在教學中教師應更新教學模式,如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課前教師在課前要準備教學資源,可以提供一些參考書籍、電子課件和教案、微視頻教程、相關的專題學習網站等類型的素材;課中進行合作探究階段、個性化指導階段、鞏固練習階段、總結點撥階段、反饋評價階段這樣的教學模式都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通過主動學習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自主性,學會學習、創新,由此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師深入研讀教材,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來創設情景來活化教學內容,結合教學內容創設職場情景、生活情景、問題情景等。
1.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情景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設計來創設適當的情景,如小組競賽、情景模擬、利用關鍵詞講故事、結合教學內容選擇適合的話題,融入盡可能多的人文與社會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2.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創設情景
日常實踐和對生活的認識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基本途徑,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摒棄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從情感、意志、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考量,培養良好的品德,在教學中滲透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教師可以從關注書本擴展到關注學生生活實際,對學生無法內化的知識,注重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注意搜集生活素材,根據這些素材創設生動的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親身體驗、相互討論深化認識,達到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結合生活中的案例創設人文情景,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3.利用信息化手段創設情景
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等多媒體方式進行信息化教學,這種教學方式集文字、圖片、動畫、視頻于一體,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于創設情景,滲透人文素養的培養。如通過“感動中國”等節目視頻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榜樣,為視頻中的事跡所感動、所激勵同時感受到自己生活的美好與幸福,達到對其人文素養的滲透。
應試教育環境下,試卷分數是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唯一標準,這樣的考試方式忽視了對學生的情感、思想、意志、價值觀的培養。這種以一張試卷評判學生好壞的考核體系,達不到知行的統一,對學生的成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因材施教,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基礎差異等情況,幫助學生制定發展目標,同時對課程的考核也可以采用階梯式的方式,注重過程考核,既有個人評價、又有小組評價、老師的客觀評價。通過這樣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學生可以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進而自我反思、自我鼓勵促進自我發展,實現對學生的意志品質等的培養,完成在教學中進行人文素養的滲透。
“教育是一門科學,其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門藝術,其生命在于創新。”教學要與時俱進,只有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新途徑、新方法、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文明素質,這是時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的共同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