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職業技術學院,山東 濟寧 272000)
大學生面臨的壓力比較大,很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這便要求我們必須分析和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出現的原因。家庭因素是給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的一個關鍵因素,了解大學生的家庭情況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筆者主要分析了家庭因素給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并探討了對策,希望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健康的發展。
對于孩子而言,父母是其第一任教師,若是家長教養孩子的時候,采用嚴厲懲處的方式,那么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膽怯、畏縮以及逃避現實的情況,甚至可能會出現自卑甚至是抑郁等一系列的問題,甚至可能會喜歡說謊,不信任別人。父母若是長期嚴厲,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暴躁情緒,容易攻擊他人[1]。若是父母過度的保護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很容易缺乏主見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碰到事情優柔寡斷,決策能力較差,甚至可能會給孩子自我意識造成影響,給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通過分析大學教育可以發現,大學教育的教育管理制度基礎是學分制,學分制也很容易導致不公平情況的出現。有些家庭因為收入比較少,這也會導致學生學分和其他學生出現一定的差異,因為有些學科學分不會給學生帶來直接的學習效果,也不會解決其生活問題,這也會導致貧困生抉擇困難。大學生本身便是知識儲備比較豐富的群體,其自我期望值往往比較高,希望能夠取得一定的成就,并獲得他人的認可。這也會導致家庭貧困的學生在平時學習生活的時候更容易敏感,心理也會更容易受傷,人際關系很容易出現問題。
特殊家庭結構主要包含了三種,第一種是單親家庭結構,可能父母離異或者其中一方去世。第二種是再婚家庭結構,父母離婚,其中一方又再婚組成了新的家庭。第三種則是獨生子女家庭。這三種家庭結構方式都可能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單親家庭學生很容易孤獨,從而養成孤僻性格。人本身便是一種群居動物,人需要認同,在家庭中也需要家長的認同。獨生子女很容易被溺愛,在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會將自己放在中心的位置,獨生子女的獨立性往往都比較差,這也會給其心理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
通過分析和研究可以發現,父母的學歷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很大的影響。一般情況下父母工作比較穩定,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時間和精力更多,這些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會比較高。雖然很多大學都進行了心理健康教學課程的設置,但是學校教育本身便是在以往基礎上來改進和修正,當前很多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都受到了父母學歷和職業的影響。
對于孩子而言,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任教師,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教育孩子常常會通過談話的方式,教育效果和選擇的談話方法有著直接關系。但是家長必須認識到這種教育方式不是父母高高在上的教育孩子,而是在平等的環境中和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2]。在交流的時候,需要把握好相關的時機,確保孩子在情緒比較平和的時候再和孩子進行交流溝通。在交流前必須做好鋪墊工作,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自己去進行對錯的判斷。這種交流方法能夠讓孩子在一個輕松的環境中接受教育,不會產生心理上的方案。這種交流方式不但能夠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還會讓孩子積極樂觀,給父母和孩子更好的交流溝通奠定基礎。
學校應該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特長和興趣來進行教育[3]。高校必須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須認識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僅僅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而是整個學校的責任。
和家庭環境相比,社會環境給學生造成的影響層面比較的狹窄,但是文化背景不同的社會環境會給學生心理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經濟發展情況、社會風氣以及傳媒都會影響學生心理。社會各界領導都必須認識到社會環境給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文化部門則需要做好文化市場的管理和政治工作,剔除那些不健康的負面文化產品,降低其給學生造成的影響,給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其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意義重大,而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便要求我們必須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筆者主要分析了家庭因素給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學校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需要重視家庭因素,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觀念,給學生更好的成長營造一個好的教學氛圍,切實提高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給學生更好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