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經濟開發區奇章小學,四川 巴中 636000)
前言: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指導學生了解計算機文化、網絡文化,培養學生利用其進行學習、工作的能力。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接觸大量的信息,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整合等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這對于新時代的人才來說,是重要且基礎的能力。信息技術因為其實踐性和應用性,而衍生出“上機課”,是學生在計算機房內,實際操作計算機,從而學習一些基本的能力。但是這與本文所強調的實踐性還是有所區別的,起碼,對于教師來說,要求是更高的。必須要設計符合學生學習特點,遵循學習規律,符合學生認知條件的實踐活動,保證學生可以從中有一些信息技術方面的能力提升,在認識上更加深入。
信息技術教學在內容創新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且可以結合更多的教學方法。而且一些教學案例,操作起來實踐性很強,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建議教師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利用網絡的豐富資源,結合多媒體的創新模式,更好地“邊講邊練”,對學生循序善誘,引導他們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要想提高案例教學對實踐能力培養的指導意義,必須要體現案例的生活化,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無論是加入生活化的元素,還是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都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習興趣,從而實現非智力因素的最大調動,促進學習效果。實踐教學,對教師信息技術的能力要求也很高,要求教師能夠自主制作課件,利用使用Photoshop、Cool3D 等等,能夠讓自己的課件更有吸引力。而且作為課外拓展的部分,教師可以通過自己制作的作品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選擇一堂課,用Cool3D 來制作動畫片頭,學生首先會被其效果吸引,然后會體會到計算機操作的神奇,更是會激發自主完成的興趣。案例教學能夠讓學生從結果出發,激發體會過程的興趣,然后捕捉在實際過程中產生的興奮點,從而更好地保證學習效果。對于學生來講,趣味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他們也想獲得更多的能力,這是一種相互促進的良好教學效果。
任務驅動法的確切概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利用團隊能力和學習資源,通過“問題解決式”的方式,實現自主化的學習,解決實際的問題。在整個學習環節中,“任務”是中心,驅動是“動作”,“學習”是結果。其實任務驅動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比較常見,只是因為教學方式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它不僅僅是布置一次課堂任務那么簡單,而是有獨特的教學邏輯和順序。
在課堂教學前,教師必須提前設計好教學環節和所要布置的任務。然后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理解課堂任務,并為學生準備各種學習資源和多樣化的素材,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逐步解決“實際問題”,完成課堂“任務”。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目的性很強,會自發尋找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資源,并且通過思路的延伸和發揮,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任務驅動法可以結合案例教學的方式,先給學生展示成果案例,然后讓學生也制作出屬于自己的作品。這時學生就會需求教師指導如何作圖、如何使用文字工具、選擇路徑等等。教師在學生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也要給予指導和題實,引導他們完成學習任務。
協作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方式,而是一種學習能力,所以不是要用這種方式來教學,而是真正讓學生掌握這種能力。也許對于一些學生來講,團隊協作好像是在偷懶,自己不用被教師盯著,但實際上團隊的氛圍能夠讓他們有自覺的學習行為,更有榮譽感。首先教師要幫助小組明確實際目標,而且是要讓每一位小組成員明確并清晰。學生個體通過對話、討論、甚至是爭論來獲得對問題的較為統一的意見。在這個語言碰撞的過程中,常常是會出現火花的,是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保證課堂質量的。團隊學習的模式,能夠讓小組更加均質化,學生學習和自我提升的能力會更快。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方面,一些學生實踐能力不強,理解性較差,但是在其他學生的實際演練下,也能很快掌握關鍵步驟和方法,從而完成學習任務。一些在課堂中“不好意思”詢問的問題,在團隊學習中也能暢所欲言,能夠更自由地收獲更多的知識。
總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要想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一定要提升教學設計水平,給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善用團隊寫作、任務驅動、案例教學等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在具體的學習任務中逐漸積累知識實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