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教育研究中心綜合實踐教育研究部,遼寧 沈陽 110000)
之所以開展中小學生心積極心理建設的相關活動,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能夠擁有健康心理,從而成為全面發展,積極向上的人。就目前來說,在中小學開展學生積極心理建設,最主要就是要引導如何通過自主能力去構建能力素養體系,并在此過程中保持和不斷發展自身所具有的積極力量。在2016 年9 月國家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就曾明確提出了中國學生的必備素養和關鍵能力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分別是:文化基礎、自主發展以及社會參與。與此同時,其對于學生積極心理建設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本文將通過分析當下中小學生積極心理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相關的優化方法,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全面綜合的發展。
(一)認知維度上,學生缺乏創造力,開放性思維發展不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容易受到上課時長以及授課效率的影響,以自己的主觀教學取代學生的主觀學習和思考,這樣的授課方式長久下來就會讓學生對教師授課產生依賴,缺乏主動思考的能力。此外,教師沒有進行換位思考,也是無法與學生形成心理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教師仍然無法改變只重視培養學生同一性和統一性的思維,對于學生所提出的質疑,教師都會進行強制性說服,從而導致學生的開發性思維能力不足。具體來說就是學生在教師一味的標準答案的培養下容易形成定性思維,不管是考試或者日常練習,學生只會傾向于尋求標準答案,而不會發散思維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法。以上種種現象的產生,都不離開教師用自己的元思維代替了學生的元認知的緣故。由此引發了學生的思維只停留于表象,很難深入思考問題,從而形成刻板印象和偏見。
(二)律己維度上,學生自我管理不當,自律性薄弱
所謂的自我管理,實際上指的就是一個人能夠把控好自己的心理和身體,從而能夠順利的開展工作和學習,并且能夠與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缺乏自我管理的學生大多都是自私的,且在自我觀察和反省方面的能力也是欠缺的,他們沒有將社會規范與自身所需品質進行有效融合。具體的表現為:無法正確表達自我的需求;在滿足自我需求的途徑上認識不足;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等等。除此之外,缺乏自我管理的學生防御能力薄弱,常常無法快速地找到方法來減少外界帶來的刺激。
(一)構建積極心理健康課程體系
要想有效開展中小學生積極心理建設,最不可忽視也是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積極的心理健康課程。一個全面且系統的積極心理健康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發現課程內容與實踐活動過程中有助于學生積極心理建設的有效資源,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起健康積極的心理品質。
(二)將課程內容與積極心理品質相滲透。要注意此課程需要教師進行引導,讓學生在課程中變得熱愛學習,熱情待人、關心他人、正直善良等等的積極心理品質。比如說語文教師可以將積極的情感教育與課程內容相融合,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寬容友善等人文品質;數學教師則可以將散發思維融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在解題的過程中發散思維,進行自主思考,從而提升自主思考能力和發散自己的思維;歷史教師、政治教師則可以結合當前時事給學生滲透信念相關的品質;體育教師則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團隊意識、合作精神等等。在實踐活動方面,則可以根據中小學不同的特點開展符合他們年齡、身心發展的相關活動,旨在幫助他們建設積極的心理品質。利用主題班會與積極心理品質建設相結合,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樹立健康心理品質。
(三)讓學生加入規則制定的隊伍當中,使之成為規則制定者
學生之所以缺乏自我管理,很大一定程度是因為受到了外在規則的影響。學生不能夠遵從自己的內心進行發展,既不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其所反映出來的心理品質也不是學生最真實的。杜威所提出的教育無目的論就是說在衡量兒童的時候,不能夠用成人的標準,而是要以兒童的發展為衡量標準。當然,教育應該保有一定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有一定的規范制度的,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只是強調不能將成人的標準強硬的加到兒童身上,去衡量兒童,而是應該以兒童的發展為主要衡量標準。正是因為如此,作為學生,實際上是可以和教師、學校等教學管理人員進行商討,根據學生的實際,去制定符合學校發展、學生成長的相關管理制度。只有這樣,才能夠合理發揮規章制度的約束功能,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的抗拒心理,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管理和約束自己,并且能夠建立積極的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