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漯河 462000)
小學心理學是高校小學教育等師范類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是職前教師必修的一門課程。該課程以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為基礎,具體講解了小學師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它的內容既是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內容,又是教師資格證及教師編制、特崗教師等考試必考內容,因此小學心理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根據教材內容,小學心理學的教學一般包括十大模塊:緒論、小學生的認知、語言、個性、社會性、智力、道德、性別角色、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其中前九大模塊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6-12 歲的小學生發展的規律,根據課程的要求及每個模塊的特點,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這對于任課老師來說,需要從備課、上課、課下三個階段著手,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和要求。
學習這門課程的學生多為小學教育等專業的大一學生,剛剛接觸大學課程,專業基礎較薄弱。同時,又因為很多高校的小學教育專業課程任務量大,師資緊張,在學習小學心理學之前并沒有開設基礎心理學,所以就導致學生對課程中很多專業概念、學科框架不了解,加大了學習的難度。
筆者曾在課堂上做過一項調查,讓學生說出本學期的周數及本課程的總體進度安排,結果只有很少學生清楚這一問題。這反映了一個現象:學生對當下自己學習的課程是跟從安排,隨波逐流的,并不了解自己在做什么、之后的進程是怎樣。因此他們目標模糊、缺乏主動性,動力不足,對課程、對一學期都無法從宏觀上把握,沒有清晰的認識和規劃。
小學心理學的教材,一般都是由知識性闡述構成,缺乏生動、實際的案例支撐,而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教授課本知識,還需要補充課外必須掌握的概念。這就導致一節課都是老師在講、學生在聽、在記筆記,教學的內容以理論性知識為主,沒有具體的技能操作方法,學生缺乏實踐與思考的機會,學了許多教育理論,卻對小學教育教學的現狀缺乏了解,不清楚如何將所學理論運用于小學教學實踐[1]。
因為上課以理論為主,以老師講授為主,所以很多課堂教學方法單一,滿堂灌的現場居多[2]。雖然目前高校大都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技術新穎,但教師的課件依舊偏重于對概念、理論作解釋,缺少與學生間的互動,不能調動學生課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導致課堂氣氛沉悶,甚至學生不由自主睡著。
小學心理學教材對于原理、概念的闡述多、對于方法操作的描述少,這讓很多學生普遍感到課程抽象、理論拗口、實際用處不大[3]。部分老師上課,僅僅完成了知識的講解,要求學生掌握、背誦,但其實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大學生,還是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因此更需要在課堂上轉換角色,教會他們作為老師,你該怎樣理解思考小學生的心理現象。這種課程并不能很好的滿足學生的需求,由于課時的限制、教師水平的差異,這種情況在不同的學校體現越發明顯。
小學心理學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通常在期末會以考試的形式出現,期末分數成為考核學生的最重要指標。這就導致學生以通過考試為目的,陷入上課聽、下課記、考試背的循環[4],喪失對學習的興趣,甚至玩手機、曠課現象嚴重,僅靠考前臨時復習,得出的分數并不能真正體現出學習的效果。
小學心理學的教材以理論為主,有的老師為了保持體系的完整性,照本宣科,所有的知識點都講給學生,要求掌握這是不必要的。在備課階段,教師一定要把教材的各章節融會貫通,有所增益、有所刪減的重組,必要的知識點詳講、次要的知識點略講、甚至不講,為學生留出思考、討論、答疑的時間。
大學的教學方法與中小學有很大不同,學習氛圍更加輕松,強調自主性。因此如何在輕松的環境下堅持學習,提升自控能力,是大學生需要掌握的能力。作為教師,在課堂上也應做好輔助工作,幫助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該如何去做呢?每學期第一堂課,很多老師會進入前言的學習,了解課程概述。筆者認為在第一堂課解答“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問題,有更大的效果。是什么:小學心理學主要學什么;為什么:我們為什么要開這門課,重要性在哪里,對實際生活有何幫助;怎么做:本學期該怎么學,課程進度、課程考察怎么進行。通過一個宏觀的視角,使學生增加對課程的了解、提升學習興趣,并做到對自己負責。
目前關于課堂模式的探索,國內已有很多,針對不同的課程、不同的要求,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方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
比如,在學習 “心理學研究方法”時,可采用模擬法,通過實景體驗,使學生理解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的區別。在學習“感知覺”章節時,可采用游戲類比法,感覺和知覺概念抽象、相似,不易理解,讓學生選出代表,進行“你來比劃我來猜”,通過描述、總結,更容易區分兩者。學習“語言”時,引入圖片、視頻等生動的案例,結合實際讓學生回憶自己及身邊人學習語言的過程,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學習“教師心理”時,采用角色對換法,讓學生分組完成備課(搜集資料、完成課件、撰寫教案)、上課講解、課后總結及作業幾大環節,真實體驗上好一堂課的完整過程,對本章節、教師職業都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還需要及時鞏固課堂效果,因為小學心理學的知識點與教師資格證等考試有一定的重合,所以可以搜集關于本章節的真題,作為重難點點撥,讓學生的學習可以得到及時反饋,強化自信心和興趣,形成良性循環。
僅以期末考試成績來評判一個大學生的學業效果,是有一定的片面性的,因此我們要拓展評價考核的渠道,使用多維方式全面評估學生。把考核分為兩大模塊,一個為日常考核,主要為上課考勤、課堂表現、課后作業、學習創新等,另一個為卷面成績,以5:5 或者6:4 的比例,增加日常表現考核權重,細化考核標準,盡量多維、全面的評價學生學習效果。
小學是我國重要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自身心理素質不過硬,行為失范,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等,都會直接影響小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如何培養出優秀的小學教師,是高校師范專業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本文以小學教育專業基礎課程——小學心理學為主體,探究了課堂經常出現的各類問題,并從自身經驗出發,創新實踐,針對問題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隨著課堂模式探索的不斷進展、新興科技手段的不斷更新,小學心理學的教學也會隨之進步,期待未來有更多更好的方法運用到一線課堂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