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南海區祈福英語實驗幼兒園,廣東 佛山 528000)
音樂節奏感對于幼兒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推動作用,教師需要采用有效的手段,通過打擊樂教學,培養幼兒能夠體驗節奏感,并形成節奏的內心感覺。筆者以《穿越非洲大草原》一課為例,講述非洲鼓教學中提高幼兒節奏感的實踐策略。
幼兒對于音樂有著天生的敏感度,而節奏作為音樂中最簡單的要素,是最適合幼兒學習和掌握的內容。在打擊樂器的教學過程中,幼兒需要用手敲擊樂器,用眼睛觀察圖譜,用耳朵聆聽音樂,用大腦將手眼耳進行協調,引導幼兒同時使用多種感官,對幼兒認知成長有著積極的影響,是提高幼兒認知能力的關鍵。
合作是人們在社會交際、生活工作中必然要開展和參與的活動,而在打擊樂教學中,幼兒需要與其他伙伴進行協作與溝通,才能完成和諧美妙的樂曲,因此在培養幼兒節奏感的過程中,也在鍛煉幼兒的合作意識。
在非洲鼓的節奏感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才能通過欣賞,讓幼兒逐漸熟悉和感受到非洲鼓的音樂內容和節奏變化。在現代教育環境下,教師需要學會使用多媒體,為幼兒構建合適有趣的情境,進而展開非洲鼓的節奏感教學。
比如在《穿越非洲大草原》這一課中,筆者就借助多媒體,一邊播放卡通片,一邊講述該課的引導故事,從聰聰、胖嘟和莎莎三人尋找蒲公英種子開始,由于意外發現了非洲鼓,而穿越到了非洲大草原,在非洲大草原中,有犀牛,有斑馬,更神奇的是,只要用非洲鼓模仿動物的聲音,就能夠和這種動物交朋友。在這樣的情境下,幼兒可以從視頻中看到行走的犀牛和奔跑的斑馬,也能聽到它們“咚咚咚咚”的走步聲音和“嘟嘟嘟嘟”的跑步聲音,這時候筆者就會讓幼兒拿起非洲鼓,嘗試模仿這兩種動物的聲音,幼兒們通過嘗試,發現模仿起來并不容易,一方面敲擊的聲音不像,另一方面敲擊的間隔時間不準確。在幼兒們出現問題的時候,筆者便展開了非洲鼓的基礎教學,教會幼兒低音和中音的敲擊手法,讓幼兒進行感受,并嘗試模仿,幼兒這時便發現,敲擊鼓面中央會發出低音,就像犀牛走路一樣,而敲擊鼓面邊緣,會發出中音,像斑馬跑步一樣,在找準音色后,筆者就會給幼兒充足的空間和時間,先自我感受其中的兩種節奏。
當幼兒經過自我感受之后,教師就必須要采用精確的方法,教導幼兒真正把握節奏。而圖形譜的方式十分有效,可以讓幼兒更加清晰的分辨不同的節奏,在心中形成對節奏的感覺。
比如在上述課程之后,筆者就要向幼兒們表明:非洲鼓的低音可以用“B”表示,而中音可以用“T”表示,不敲擊(空拍)可以用0 表示,進而向幼兒們展示簡單的圖形譜:
第一段主旋律:(B 0 B 0 丨B 0 B 0)×8
第二段主旋律:(T 0 T 0 丨T 0 T 0)×8
通過該圖形譜的引導,筆者會播放《穿越非洲大草原》的歌曲音樂,同時展開歌喉將內容唱出來,讓幼兒按照簡單的規律敲擊鼓面,以跟上音樂的節奏,完成伴奏演奏。在這樣的過程中,幼兒會逐步掌握非洲鼓的節奏敲擊方式,擁有簡單的節奏感。
通過圖形譜的不斷教學和練習,幼兒能夠對節奏擁有更高層次的理解,但是教師還應該提高幼兒對節奏感的運用能,因此就需要組織幼兒通過合作完成非洲鼓樂曲創編。
筆者首先會向學生們播放一段視頻,其中是犀牛和斑馬共同存在的畫面,但是聲音播放出來,卻是“咚咚”聲和“嘟嘟”聲連在了一起,聽起來還十分有規律,這時筆者就向幼兒提議,每兩人為一組,一人敲擊非洲鼓發出低音,模仿犀牛的聲音;另一人敲擊出中音,模仿斑馬的聲音,然后兩人按照各自的節奏分別敲擊;幼兒們紛紛開始嘗試,但是在配合的過程中總會發生搶斷和碰撞,因而筆者再次提議,可以先繪制圖形譜,然后再分別演奏。于是幼兒們各自創編出了新的樂章。
幼兒創編旋律:(B 0 B 0 丨B 0 B 0 丨T 0 T 0)×2 丨(B B B B 丨T T T T)×3 丨B B B B 丨T T 0 0 丨B 0 0 0 丨
在這樣的創編過程中,幼兒對于節奏感的掌握就達到了運用的程度,并且學會了使用非洲鼓合作完成樂曲。
在非洲鼓打擊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能力逐步培養,從情境感知、圖形譜感覺到樂曲創編,逐步提高幼兒的節奏感,為幼兒的音樂素養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