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吉林 長春 130000)
根據相關數據表明,我國今年高校畢業生再創新高,人數可達874 萬人,逐漸龐大的畢業生群體無疑給大學生帶來了更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就業需要高校、企業、政府通力合作,加強大學生就業創業培訓,提升大學生自身專業能力,高校要積極尋找優質企業,通過校園招聘會、校友推薦等形式開展就業創業指導,引導大學生理性就業;政府要積極引進大學生人才,積極建設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為學生就業創業創造更好的平臺,優惠的政策,吸引優質大學生回鄉就業、創業,進一步平衡大學生就業的地域差。
隨著最近幾年高校擴招,每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都在上漲,再加上往屆畢業生就業不理性,就業市場長期處于“狼多肉少”的情況,尤其是一些一線城市、大型企業競爭更為激烈。目前我國第三產業尚處在發展時期,對于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不足,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情況急需改善,提升對大學生的吸納能力。
自從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戰略以來,東南沿海城市經濟發展勢頭迅猛,中西部地區由于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科研力量不足、招商引資不順等原因,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導致大學生“扎堆就業”現象的產生,很多學生把就業局限于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把求職局限在大中型企業,就業地域差異明顯。
不同專業大學生就業待遇、就業率差異比較明顯??傮w上來說,實踐性比較強的專業就業率比較高,例如電子信息、數控專業、建筑施工等專業;一些學術類專業就業不太理想,例如法學、漢語言文學等專業就業率差強人意。這種就業難題,歸根基地還是高校在專業教學、育人模式上存在不足,大學生就業觀存在問題。
各地政府要重視大學生就業,以創業帶動大學生創業,同時還可以為其他大學生提供更多工作崗位,政府要出臺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從創業融資貸款、稅收、創業培訓、創業指導等諸多方面給予優惠,積極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回鄉創業。例如各地政府可以積極創建大學生科技園、創業孵化園等專業化、高科技的大學生創業基地,吸引全國各地優秀大學生前來創業,這也是政府開展人才引進戰略的重要舉措,讓大學生這群“新鮮血液”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商機和機遇。此外,各地政府要積極建立優秀企業和大學生的合作機制,例如優秀企業家傳授管理經驗,大學生可以采取“科技入股”的形式,和優質企業聯合創業,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例如傳統農產品行業和電商平臺的合作,讓網絡銷售、新媒體營銷推動農產品銷售,打造全新的大學生創業平臺。
高校要進一步調整專業設置,結合就業市場變動、近幾年畢業生就業情況,真正打造一批“朝陽專業”,促進高校教育和就業的銜接。例如高校結合社會對高科技人才需求,開設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5G 通信技術等新興專業,讓高校教育更加具有前瞻性,提升專業教學的科研性,為本校學生就業搶得先機。高校要進一步優化“雙創”工作,優化大學生就業指導,結合當下熱門的“工匠精神”、精英人才等理念開展就業指導,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擇業觀和就業觀,利用學校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此外,高校要進一步優化校企合作,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高校要積極尋求企業合作,組織校園“云招聘”,組織校園線上網絡招聘,鼓勵學生到中西部地區工作,積極參與“三支一扶”、“科技興農”、“大學生村官”等活動,參與到基層農村建設中,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這也是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措施。
地域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是真實存在的,大學生要正視當前嚴峻就業形勢,避免前往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扎堆”就業,立足自身專業、個人發展目標,理性就業。例如大學生要根據自己專業,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結合專業領域發展,理性選擇就業單位。大學生要放下“身段”,不能一味追求高薪資、高待遇、“鐵飯碗”,綜合分析適合自己的崗位,大學生就業前期主要是以積累工作經驗、提升個人能力為主,可以選擇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崗位、新興產業,讓自己接受職場的洗禮。
大學生就業問題需要政府、社會、高校合力解決,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促進企業和高校的進一步合作,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提供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