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艷
(唐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北唐山 063000)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的影響遍及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世界觀正處于形成關鍵時期的大學生來說,新媒體時代給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意識塑造帶來巨大機遇與挑戰。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針對新媒體的巨大作用提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這一論述鮮明指明了新媒體時代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塑造的方式方法,也指出了實施的途徑就是運用新媒體新技術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動鮮活。高校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渠道就要借鑒時代流行的主流方式,發揮主導作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塑造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等各個層次運用新媒體思維、應用新媒體技術,進一步有效增強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說服力、感染力以及親和力。
當前以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微博、抖音等新聞、社交類手機APP應用為代表的新媒體蓬勃發展,海量信息充滿網絡空間。當前的大學生群體的生活、學習、成長過程與新媒體密不可分的,導致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無不深深刻有新媒體的印記。因此必須深刻認識和把握新媒體的特點,努力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適當運用新媒體技術,成為適應時代要求、學生需求的必然選擇。新媒體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傳播方式快捷精準。新媒體就內容發布者來說,發送目標定位更加精準,進過大數據分析你,可以根據目標群體愛好、關注等行為定制信息;推送時間更為寬泛,幾乎是全天候、全時段;成本更為低廉,幾乎是零成本。就內容訂閱者來說,獲取信息來源更加廣泛、方式更加便捷、時間更加靈活。從大學生自身接受情況來看,應用新媒體技術的傳播內容、表達方式更符合當代大學生的接受習慣,更有利于大學生的接受。
傳播內容和主體多元化。第一,開放多元包容的各類新媒體成為多元社會思潮產生與傳播的重要載體。不同社會背景、不同家庭出身、不同學習經歷、不同階層、不同地區、不同職業都可以在新媒體闡述自己的觀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訴求,不同的利益訴求產生多元化的社會思潮,這些社會思潮借助新媒體這一工具,不斷傳播、擴散,這一過程就會對于涉世不深的大學生原有思想觀念造成影響,也會引發大學生關于經濟社會認知的再思考。因此,在這一關鍵節點,必須加強對其中不良社會思潮影響的警惕。第二,新媒體時代傳播的主題也是多元化的。這意味著對于個體而言,每個人都是記錄者、每個人都是發布者、每個人都是參與者;對于平臺而言,每個手機都是攝像機、每個手機都是投票器、每個手機都是新聞發布的平臺;對于傳播內容來說,新媒體上各種思潮的傳播限制更少,傳播速度更快,其中屢屢出現錯誤的言行引發輿論關注,折射出的是主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核心地位受到錯誤的價值導向威脅的現象。多元意見的存在尤其是競爭可以促進社會的進步,但是這一進步性主要體現在如何促進利益各方相互溝通、妥協、進而達成共識這一建設性作用之中,而不是起到相反的作用。
信息碎片化。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也推動了社會思潮傳播內容的變化,社會思潮傳播既可以是宏觀敘述也可以是微觀經驗,但是由于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更多人感興趣的是快速閱讀、淺層閱讀帶來的閱讀快感體驗,導致原本完整的意識形態被分解,原本系統化的意識形態變得碎片化,凸顯了社會思潮的微觀特征,隱藏了社會思潮的宏觀特征。可以說,新媒體強化了互聯網時代就已存在的碎片式表達和碎片式思考。于是主流意識形態在信息碎片化的沖擊下,導致大學生關注政治議題的分散化和淺層化,不深入探究歷史真相,人云亦云,容易被錯誤的輿論所誤導,鑒別、評價能力逐漸降低乃至喪失,不利于正確政治意識的形成,甚至可能受到錯誤引導引發歷史虛無主義傾向。一方面,新媒體技術碎片化要求高校思政課與新媒體融合,也實現知識碎片化的傳播,以此實現教育方法的與時俱進,提升講授內容的說服力、親和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新媒體技術碎片化要求高校思政課面對新媒體技術的挑戰,幫助大學生樹立完整、正確的閱讀、鑒別信息的方法,使大學生從源頭提高應對碎片化知識的能力,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新媒體與舊媒體的同與不同。一方面,新媒體時代最顯著的特征是信息媒介的高效傳播,沒有了傳統媒介傳播的實體局限,網絡化的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另一方面,新媒體與舊媒體就其來說本質功能是相同的,都是信息傳播的方式。只是由于信息技術的強化作用,正面因素和負面因素都被大大加強了。我們要把握兩者的相同之處,區分不同之處,發揮主動性,利用科技支撐,分析掌握其中的規律。具體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塑造目標來看,新媒體技術應用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塑造中有利于改善大學生的政治信息獲取、社會價值評判等能力,由此提高大學生的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的全面認識,激勵大學生積極實現自身發展、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平臺建設滯后。近年來,國內高校對應用新媒體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塑造已經逐步加以重視,很多相關網站、博客、微信公眾號等已經初步構建,形式和內容都力圖創新、貼近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一些特色網站和欄目也發揮了一定的宣傳教育作用,在大學生乃至社會上都產生了良好的影響。但總的說來新媒體思想政治意識塑造平臺仍然沒有跳出傳統宣傳理念的范疇,一方面教學與宣傳分離,教學人員與新媒體運營人員沒有有效整合,無法發揮合力;另一方面新媒體平臺更新、維護缺少專門人員、專業團隊,很少定期更新,工作主要由輔導員兼職完成,搭建新媒體平臺目的是及時向學生轉達校內政策和通知,很少針對社會熱點和時政要聞跟進解讀,為大學生答疑解惑,導致并不能將其應有的作用和價值充分發揮出來。
內容缺乏吸引力。一方面,在兼具思政教育功能的新媒體平臺,其內容主要以宣傳為主,脫離大學生生活、學習、思想實際,設計上缺少互動性、娛樂性和趣味性,不能吸引大學生訪問閱讀。另一方面,也應認識到,新媒體時代的誘惑太多,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中更多關注的是社交、購物、游戲或視頻等娛樂內容,很少人關注思想政治相關的網站,這也是我們必須加以警醒的,也是工作的方向和目標。
第一,激發自主學習。新媒體時代的學習是以學習者為核心,教育者在重視學習者核心地位的同時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動力,幫助大學生培養家國情懷,構建適合國家社會需要、適應自身發展特點的學習意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二,帶動參與學習。依托新媒體互動性、即時性強的巨大優勢,思政課教師、輔導員通過各種新媒體及時與大學生交流、溝通,使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學生學習和實踐活動的方方面面,以此來提高大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深度。
第一,實現校內全媒體運營。建議各高校對現有學校網站以及院系、教師個人思政教育論壇內容進行優化整合,整合為一個或數個全媒體平臺,以增加影響、提升合力,并將其作為當前打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將高校思想政治專題相關的網站、論壇設置進行重新規劃,實現專業人員、專門團隊對思想政治內容板塊的運營、維護,按照大學生易于接受的表達方式和表達內容來進行整體設計,啟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升學習體驗。
第二,開發設計或充分利用現有優秀App客戶端(如學習強國),探索多種形式,比如積分排名、簽到、對戰答題、有獎問答等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及時充分了解我國和國際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也可以探索利用這類App客戶端的通訊功能開設思想政治問答咨詢專線,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思想疑難問題以及在就業擇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內容和時空領域上擴展大學生思政教育,鞏固教育成果。
在推進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進程中,一些教師存在“不愿”“不敢”現象,動力不足、能力不足。針對這一現象,必須提高認識,深化改革,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解除后顧之憂,形成良好氛圍,鼓勵教師從事創新實踐,提高思政課教師以及專職輔導員運用新媒體的能力。一是鼓勵教師學習新媒體理論,增加教師講授內容的吸引力,增加教師講授內容與新媒體的融合性;二是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新媒體實踐,通過新媒體平臺與大學生直接溝通交流,引領大學生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