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玲
(百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西百色 533000)
習總書記多次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新時代大學生應該是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也應該是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的一代。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統一,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可見,育心與育德同樣重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思想道德素質密切相關,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大學生面對學習、生活、工作等各種現實問題,難免遇到不如意、困難和挫折。這就需要保持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有助于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的實現。文章將對樂觀的內涵、樂觀的重要意義和樂觀培養的方法進行闡述。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把“樂觀”解釋為:精神愉快,對事物的發展充滿信心。有研究者認為,樂觀是一種人格特質,以普遍的樂觀期望為特征(Carver et al.,2009);也有學者認為樂觀是一種解釋風格(Peterson & Steen,2009)。研究者們區分了樂觀解釋風格和氣質性樂觀。氣質性樂觀是總體上期望未來好事多于壞事。“樂觀的人在困難面前會繼續為目標奮斗,還會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不斷調整自我狀態,以便盡可能實現目標(Carver et al.,2009)。美國積極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教授和Chris Peterson教授認為,樂觀不是一種人格特質,而是一種解釋風格(Peterson & Steen,2009;Seligman,1998)[1]P96-98。
樂觀是一種積極心理品質,也是一種人生態度。“人生態度影響著人們對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價值的評判,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是人們承受困難和挫折的心理基礎”[2]P13-17。有了積極樂觀作為心理基礎,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才能迎難而上,而不是畏難退縮,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人生目的和人生價值的實現。
綜上,樂觀是一種人格特質,也是一種解釋風格,更是一種人生態度。文章中主要采用美國積極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教授Chris Peterson 教授的看法,即:樂觀是一種解釋風格。
樂觀可以奠定成功的事業。美國積極心理學家M a r t i n Seligman教授認為,樂觀決定著人們在公共生活領域的成功。換而言之,樂觀可以奠定成功的事業。成功的解釋風格理論認為,獲得成功的人除應具備能力、動機外,還需要樂觀,可以說,樂觀是成功的必要品質。塞利格曼團隊對15000名保險業務員進行了歸因風格測驗和職業剖析測驗,結果顯示,樂觀組的保險業務員,銷售業績比較好,在第一年里,樂觀組的業務員業績比悲觀組的業績好21%,第二年,差距增大到57%[4]p96,這正是因為樂觀造就了堅持,樂觀提高了應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樂觀的人,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樂觀的身體不生病。塞利格曼在“幸福五部曲”——《活出最樂觀的自己》(Learned Optimism)中用多個研究驗證了悲觀會使人的免疫系統處于低活動狀態,免疫功能比較差。另外,塞利格曼和羅丁、利維合作研究,用臨床實踐證明了認知療法對免疫系統提升有積極作用。2年時間里,他們治療40名直腸癌和皮膚癌患者中,接受認知治療患者的NK細胞活動性提升得很快,但是控制組的患者并沒有出現類似情況。實驗說明,認知療法的確增強了免疫系統的活動,樂觀,有助于增強免疫系統的抵抗力。塞利格曼還通過眾多研究表明,習得性無助,實際上是人的一種特殊的消極心理狀態,它不只是影響了人的行為,更嚴重的是它會深入細胞的層次,使人的免疫系統受到損害。塞利格曼認為,樂觀之所以影響健康,是因為樂觀可以防止無助的發生,使人維持良好的健康習慣,減少壞事情發生的次數,樂觀的人一般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持。這些都為人的健康提供有益的條件。
綜上,樂觀,對于個人的建康成長、事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認為,生命一開始就是無助的。悲觀現象的核心是無助感。隨著人的成長,逐漸脫離無助而習得了個人控制(personal control),而悲觀不是一成不變的。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通過實驗和臨床醫療驗證,悲觀是可以改變的,并且通過學習一種新的認知方式,悲觀者可以成為樂觀者,即樂觀是可以培養的,是可以習得的,人人都能學會樂觀。塞利格曼提出了習得性樂觀(Learned Optimism),即樂觀可以而且能夠通過后天的學習來獲得。
塞利格曼在《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中介紹了關于樂觀培養的方法:樂活人生的ABCDE(圖1),A(adversity)是不幸事件,B(belief)是想法,信念,C(consequence)是后果。塞利格曼是在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情緒ABC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出了D和E,即D(disputation)為反駁,E(energization)為激發。以下為ABCDE的具體例子:
A:我辛苦做菜,請一群朋友來吃飯,但我發現有幾個朋友幾乎沒有吃菜。
B:菜很難吃,我沒做好。還想借此機會讓大家加深印象,現在泡湯了。
C:我覺得非常失望,責怪自己,覺得丟臉。
D:其實菜也不難吃,她們可能在減肥或者不舒服,其他人吃了蠻多的。
E:我沒有像剛才那樣生氣了,我可以放松自己,不要讓我的想象力破壞今晚的晚宴。
從艾利斯的ABC情緒ABC理論可以知道,事件的本身并不會影響人的情緒,影響情緒的是對事件的看法。同一件事,不同的看法,會有不同的結果,結果直接表現為情緒反應。例如荒島推銷鞋的故事,同樣是看到荒島沒有一個人穿鞋,悲觀者認為可能他們習慣了光著腳,他們不會買鞋,心情是沮喪的,而樂觀者認為,市場很大,每一個光腳的人都是潛在的顧客,心情是興奮的,充滿希望的。當人們對事件的看法為悲觀消極的,情緒即為不悅、沮喪的,當人們對事件的看法為樂觀的、充滿希望的,情緒則表現為喜悅、興奮的。人的情緒直接關系人的身體健康,常說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是有依據的。研究表明,習得性無助不只是影響了人的行為,更嚴重的是它會深入細胞的層次,使免疫系統受到損害。
在了解ABCDE方法后,還要需要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它。當你遇到不好的事情,出現消極想法的時候,要及時將ABC記錄下來,并學會及時反駁。只有有效地反駁了那些不合理的想法,才能夠改變習慣性的消極思維。最有效的反駁就是去舉證,去證明想法是不合理的,反駁那些不合理的想法,阻止不合理想法的出現,才有可能改變人的習慣性思維,久而久之,便逐漸形成習得性樂觀。習得性樂觀的生成機理如圖2所示。
反駁技術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使用,而是需要根據在某個特定情況下失敗代價的大小來判斷。如果失敗的代價很低,就可以使用樂觀技術,就可以對消極的想法進行反駁。如果失敗的代價太高,那就不應該反駁,不應該樂觀。比如,喝醉酒的人決定要不要開車時,不應該樂觀,不應該反駁因醉酒不能開車回家,因為我們都知道醉酒駕車是違反交通規則的,更重要的是醉駕失敗的代價有可能是失去自己的生命或者威脅到別人的生命安全。
樂觀對新時代大學生來說至關重要。樂觀,是可以學會的,是可以培養的。當我們學習生活當中遇到困難和挫折,嘗試著用ABCDE方法來調節我們的心理狀態,培養自身的樂觀態度,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才能創造出更大的人生價值,收獲屬于自己的更加出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