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超
(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 廣州 510640)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悄然發生了變化,與傳統大學生就業難相對的是當前畢業生“慢就業”的現象。近年來,社會上企事業單位,特別是企業人才“荒”和畢業生遲遲未落實就業并存的矛盾現象比比皆是,“慢就業”現象逐漸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慢就業”的用語最早來自于媒體,一般指的是高校學生在畢業后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既不選擇就業,也不選擇繼續深造,表現為延緩就業的一個社會現象。“慢就業”現象表面上看是新的經濟條件下畢業生自主擇業的結果,但實質上對學生個人、家庭、高校和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目前的“慢就業”現象來看,可以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主動型“慢就業”類似于西方流行的畢業生間隔年(Gap Year),表現為畢業生在畢業之后,并不立即進入職場,而是在不長的時間內通過留學、志愿服務和旅游等來豐富自己的閱歷,以學習生存技能,增進自我了解,從而讓自己找到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更好的工作,更好融入社會。在我國,一些畢業生畢業后并沒有立即到正式工作崗位上,而是去嘗試不同的實習崗位或者自由職業,進一步加深對社會、行業、企業的了解;有些畢業生參加專業技能培訓提升競爭力,謀求更高的職業起點;有些畢業生考研不理想后繼續備考研究生;有些畢業生備考心儀的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崗位;還有些畢業生畢業后籌備自主創業。顯然,主動型“慢就業”表現出積極的作用,它是畢業生不斷完善自我,提升競爭力,謀求更高起點的過程。而被動型的“慢就業”一般表現為,一些學生缺少就業競爭力,在求職過程中屢屢受挫;有些學生沒有必要的職業規劃,求職過程中無法決策;個別家庭條件相對較好的學生安于現狀,出現“等靠要”的現象。被動型“慢就業”往往表現處消極作用,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得不到合適的人才支撐,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負面影響。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現代行為科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指出,人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種需要占主導地位,而其他需要處于從屬地位;它認為,人的需要有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等級構成。
畢業生“慢就業”是一種社會行動,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畢業生內在價值實現的需求。在很多對“慢就業”的研究分析中,均指出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相對于轉化前的主要社會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可以看出物質生活水平已顯著提升。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角度,可以認為人民基礎的“生理的需要”已基本得到滿足。對畢業生求職,表現出對安全、歸屬與愛等更高等級的需要;對企業招聘,體現出提供更多高等級的條件。對于主動型的“慢就業”,畢業生自我完善和能力提升顯然已超出對“生理的需求”的要求,這個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一般規律。對于被動型的“慢就業”,畢業生仍停留在謀求基本的“生理的需求”,落后于社會整體的發展,已無法滿足招聘單位的需求,這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內在作用的結果。
因此,可以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入手緩解“慢就業”現象,一是在高校學生中進一步加強系統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促進學生早意識、早行動;二是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聯動,促使招聘單位提供更符合客觀需求、更有利的招聘條件,以滿足和吸引畢業生;三是政府提供政策,營造寬松的就業環境,支持積極的“慢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