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利
(常德市雙贏環境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湖南 常德 415000)
環境影響評價是指規劃和項目建設實施后對環境產生的可能影響,對此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并有針對性地提出防治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以便保護自然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環境影響評價作為一種科學方法和手段,將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結合在一起,主要目的是既要保證經濟發展,又要防治環境污染,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環境影響評價必須客觀、公開、公正,綜合考慮規劃或者建設項目實施后對各種環境因素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系統可能造成的影響,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其指導思想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循環經濟理念,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并重;誰污染,誰治理;節約資源、能源,實行清潔生產;污染物達標排放,滿足排放總量控制要求。
環境影響評價中對環境的影響基礎是污染源強的確定,如果污染源強不準確,預測得再準確也是空中樓閣,因此污染源強的確定顯得尤為重要。
(一)污染源強確定問題
國民經濟行業越來越多,而污染源源強核算依據及其涉及的門類、行業少。由于對生產設備和工藝流程不熟悉,致使工程分析不當導致污染源數據不準確,尤其是無組織排放污染源強確定方法的不統一和不確定性,更加造成預測結果的不確定性。目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污染源源強產排污系數主要參考《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產排污系數手冊》,其次為《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還有些要采用論文等文獻資料中的參數。
國民經濟行業越來越多。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互聯網經濟和現代服務業迅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大量涌現。2011年版《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有些行業劃分顯得過粗,已不能全面、深入、準確地反映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難以滿足國家制定產業發展戰略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于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2017年版《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共有20個門類、97個大類、473個中類、1380個小類。與2011年版比較,門類沒有變化,大類增加了1個,中類增加了41個,小類增加了286個,合計共20個門類、98個大類、514個中類、1666個小類。
《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產排污系數手冊》包括了: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源、城鎮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產排污系數等內容。工業污染源產排污系數手冊涵蓋了占我國工業污染物產排量絕大部分的362個小類行業。其中,271個小類行業的產排污系數通過實測核算得出,91個小類行業的產排污系數采用類比方法獲得,產排污系數來源依據充分,體現了當時的平均產排污水平,基本上滿足了當時環境影響評價及生態環境管理部門需要,起到了較好的指導作用。但《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產排污系數手冊》2010年對2008年5月版本進行修訂后就再也沒有更新。2017年開始進行了全國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于2020年6月9日發布,但未發布產排污系數手冊。污染源普查產排污系數手冊更新速度明顯滯后于國民經濟行業分類。
2018年以來生態環境部已陸續發布了《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 準則》以及紡織印染、鍋爐、制革、淀粉、制糖、電鍍、有色金屬冶煉、石油煉制、煉焦化學、火電、制漿造紙、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制藥、農藥、化肥、汽車、陶瓷制品等19個重點行業源強核算技術指南,對規范行業源強核算起到積極作用。污染源源強核算方法包括實測法、類比法、物料衡算法和產污系數法等,現有工程基本上采用實測法,新、改、擴建項目基本上采用類比法和產污系數法,揮發性有機物所有類型項目均采用物料衡算法。各行業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中產污系數法也是參考全國污染源普查工業污染源普查數據。
近幾年來我國制造業發展迅猛,生產設備、生產工藝以及管理水平均得到了長足進步,產排污系數水平相應也會逐漸下降,而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還僅涉及19個重點行業,僅占《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98個大類的近20%(514個中類的3.7%、1666個小類的1.1%,嚴格來說應該與小類對比),還有80%的行業沒有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2010年版的《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產排污系數手冊》中涉及的362個小類行業僅占2017年版《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1666個小類的21.7%,類別覆蓋面相對較低。
經過10年的發展,新興行業、新設備、新工藝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2010年版污染源產排污系數手冊沒有更新修訂,很多行業類別在手冊中根本沒有。對于已建項目可以通過現狀調查與現狀監測得到污染源數據,與現有工程產品、生產工藝相同或相近的項目,其污染源可以在現狀監測的基礎上逐步推理出。產品方案、生產工藝、生產設備相同的項目,其污染源可以通過類比調查確定。而對于無同類新建項目的污染源有時很難弄清或準確得出。這就直接導致對環境影響預測產生直接影響。
(二)環境影響預測存在的困難
1.大氣影響預測方面
一是基礎數據方面,所需的各種數據種類較多,尤其是污染源、氣象、地形三類數據。對于點源污染源,其計算清單應包括排氣筒底部海拔高度、排氣筒高度和內徑、煙氣出口速度、煙氣出口溫度、年排放小時數、排放工況、評價因子源強,其中煙氣出口溫度、出口速度也不是容易確定準確的。預測軟件已經商業化,購買預測軟件后一般地形數據會在軟件中自帶,通過項目位置可以選取。但是地面氣象參數、高空氣象參數等需要購買,加大了環評成本,導致很多項目氣象數據不能充分或無法反映評價區域氣象特點。且這些數據都是當地最近氣象站點近20年數據,與項目實施后的氣象條件沒有相同的,根據目前的技術和大氣導則條件下也只能如此。
二是預測方法方面,部分環境影響預測方法未嚴格執行導則規范。預測方法主要包括選擇技術導則推薦的預測模型、針對項目特點選用預測參數以及對輸出結果的處理等方面。預測模型選擇困難;預測參數不易確定。
三是預測內容方面,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預測的內容不全面、方案選擇不當。
2.噪聲環境影響預測方面
隨著制造業的不斷發展,新型設備不斷出現,這些設備噪聲源強難以獲得;其次一般企業在環境影響評價階段能夠有比較規范的平面布置圖就已屬不易,很少有設備布置圖,預測時設備噪聲源點位的確定隨意性很大;噪聲衰減參數雖然有參數可供選擇,但各企業的情況千差萬別,參數的適用性確定完全憑經驗。基于以上因素,通過噪聲預測軟件進行預測后得到的結果很難準確。
3.地下水和土壤預測方面
導則中雖然有推薦的預測模式,但沒有成熟的預測軟件可供選購使用,而且很多預測參數不易獲取,其準確性大打折扣,預測出來的結果很難保證準確性。
(三)平面布置的不確定性
目前除了政府投資項目需要可行性研究報告外,大部分企業投資較小的項目很難有規范的平面布置圖,或雖有建構筑物平面布置圖,但生產設備的布置圖基本上是沒有的,即使規劃設計有平面布置圖,但實際建設時也不完全會按照規劃的平面布置圖來實施。大氣污染物治理設施的位置也不能具體確定,這些不確定性給大氣和噪聲影響預測的準確性會帶來直接影響。
(一)加快各行業產排污系數的制訂
結合2010年版《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產排污系數手冊》和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以及《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盡快補充完善、修訂全國污染源普查產排污系數手冊。
(二)加快行業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編制
在目前19個重點行業源強核算技術指南的基礎上,加快其它行業源強核算技術指南的編制及發布。
(三)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基礎數據庫的建設及共享
充分利用不斷發展的云計算、數據庫技術及地理信息系統等科技,加快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基礎數據庫,并實現各類數據庫之間的聯網、共享,尤其是氣象、地下水、土壤等基礎數據的公開共享。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形勢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問題,包括:污染源強確定難,大氣、噪聲、地下水和土壤環境影響預測困難,平面布置的不確定性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快各行業產排污系數的制訂、加快行業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編制、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基礎數據庫的建設及共享等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