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上海電機學院文理學院,上海 201306)
教育現代化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線上教學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不僅促進了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更帶來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按照教育部“停學不停課”總體部署和要求,全國高校二月份以來拉開了大規模線上教學序幕。作為高校教師的我,義不容辭地加入了這一行列中,積極配合學校安排的網上教學任務,從一開始的無所適從到后來的各種嘗試到最后的游刃有余。本人想結合自身經歷和線上教學體會,談談對高校線上教學的認識和思考。
線上教學是運用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與學互動的教育方式,高質量開展線上教學,是高等教育發展大勢所趨。當前高校進行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從傳統的“為了教師教而教”的教師中心的教學方式到“為了學生學而教”的學生中心的教學方式,實現教學方式的根本改革。如何真正把教育技術用到課堂上,實現技術和教學的深度融合,我們還需要不斷的探索。面對目前不斷弱化的教學,面對沒有師生互動的課堂,面對上課不記筆記的大學生,如何讓他們積極學起來,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線上教學可以使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更加靈活自主。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知識、能力水平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把握學習進度;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特點靈活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學校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進行有效的教學管理,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質量進行科學分析。因此,在線教學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
線上教學的開展一方面要求教學平臺較好的兼容性,另一方面要具備課堂直播、答疑輔導、作業批改、多方會議以及云端共享等功能。它對習慣于傳統教學,不懂資源下載,軟硬件操作比較生疏的教師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但是,正是這特殊的時期,特殊的經歷,才讓教師們在失敗中總結經驗,不斷成長。我們學校線上教學平臺是超星和智慧樹等平臺,我選擇了超星平臺。開學前一周,學校在網上對我們教師進行簡單培訓后,我趕緊摸索并熟悉超星的各項操作功能。熟悉完基本功能后,我著力于每一節的課件準備,考慮到學生長時間關注屏幕,在PPT課件上我盡量簡潔明了,圖像不能太花哨,知識點明確,練習難度適當降低,這樣便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同時讓他們對新知識進行遷移運用。
這學期,我考慮到我們班學生中有邊遠地區的,網絡信號不穩定,我選擇錄播的方式線上教學。我提前一周在超星平臺上上傳下一周的教學視頻,學生只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視頻的學習以及對應的作業即可。因此,對于學生來說,給了他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學生可以自由調整學習的節奏,給自己的思考留下了一定的時間、空間,鞏固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提高了學習效果。我在超星平臺建立了我所承擔的一門課程,學生把自己學習完視頻后的知識點小結發到討論區,大家互相學習。部分學生整理得非常清晰,重點突出,這充分體現了他們不但認真學習了視頻,還深刻思考過知識點之間的緊密聯系。我為了讓學生更加理解所學知識點內容,每周四會把本周知識點內容以小視頻的形式錄制好上傳到QQ平臺,學生非常歡迎這種形式的小視頻,每周都期盼我早一點上傳。因此,對于部分學生來說,線上教學更能培養他們的自主性,線上教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通過一學期的線上教學,我明顯感覺到了學生之間的差距,心里非常清楚哪些同學在自我學習,哪些同學在敷衍了事。
當然,通過線上教學,我深刻感受到線上教學也存在著需要改進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線上教學,教師和學生處于空間分離狀態,師生通過教學平臺開展教與學,教學過程被分割成幾個不同的階段,教師如何充分掌握學生學習效果、如何有效維護線上課堂教學秩序、學生如何做到有效地自律地完成學習任務等等問題還缺乏探索。當前,線上教學多為直播、錄播,將傳統線下課堂轉錄為電子資源,學生學起來形式單一、枯燥乏味,缺少學習體驗,師生課堂氛圍不足。另外,部分學生課后反饋效果不好,老師布置的線上作業,要求學生及時完成提交,但部分學生出現抄襲或借助搜題軟件敷衍了事,更有個別學生,無法長時間的堅持線上學習,導致出現后面學習視頻不觀看,布置的作業不完成的現象。教師對個別學生的消極態度無能為力,一切憑借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教師無法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課后反饋效果不理想,是線上教學的主要問題。
我們發現,受制于網絡支撐條件,有時在大量師生同時直播或點播時,會出現網絡擁堵現象,甚至出現平臺癱瘓狀況,課程質量會受到影響。另外,線上教學對教師考核體系、激勵機制,對學生考核體系等方面還需要相應的探索實踐。因此,線上教學的復雜性給高校線上教學過程帶來了挑戰,需要完善的管理監督體系,才能保證線上教學的有序進行。
總之,我們教師要重新建構教學能力,積極嘗試與探索,主動加強線上教學的分析和研究;學校應積極加強平臺建設,整合課程資源,努力打造一批精品線上課程,完善評價體系,加快線上教學改革,提高線上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