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世貞
(河口社會化服務協調中心第五服務站,山東 東營 257200)
由于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資源為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思路。各個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文化習俗也各具特色。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要將人文風貌、歷史發展以教學活動的形式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幼兒在玩耍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多樣性逐漸有一個充分的認知,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這對日后人格的塑造有著重要意義。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鄉土文化教育其優勢在于將生活變為課堂,讓幼兒從生活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建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進行鄉土資源的滲透,從網絡上收集各個民族的文化習俗,通過民歌、服飾等方面吸引幼兒興趣,感受鄉土文化的魅力,進而促進人格的正常發展。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開展趣味活動,幼兒通過實踐活動,從而對本土文化產生熱愛,提高幼兒主觀能動性,也進一步實現了文化的傳承。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當前社會正逐漸步入信息時代,幼兒學前教育也在順應時代發展走向現代。但從目前教學情況來看,課堂教學缺乏內涵,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只是單純按照教材進行講解。由于幼兒年齡小,認知行為和學習能力還沒有成熟,枯燥乏味的課堂不利于幼兒興趣的培養。再加上文化教育的缺失,導致傳統的優秀文化得不到重視。中華民族依靠其多元文化被世界所認識,但由于教師的不重視,在幼兒學前教育中缺少文化的滲透,再加上外來文化的不斷沖擊,阻礙了幼兒的思維認知,導致幼兒日后發展思想出現偏差,產生“喜新奇、厭傳統”的錯誤觀點,優秀文化得不到傳承,對社會未來發展也會產生嚴重影響。
現階段由于幼兒年齡小,思維認知還處于發展階段,傳統的教學方式過于枯燥,幼兒在接受知識的時候,就會產生聽不懂、不理解的局面,從而阻礙身心健康發展。因此,作為教師,應充分發揮引路人的作用,結合鄉土資源的優勢,引導幼兒建立正確的行為認知,打造趣味課堂,拉近師生關系,從而確保課堂氛圍融洽。例如,教師可以開展文化主題班會,利用信息技術收集當地特色文化,然后借助多媒體播放視頻幫助幼兒理解。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歌唱互動的形式,將家鄉文化特色融入其中,幫助幼兒加深文化印象,從而激發幼兒興趣,師生關系也得以緩和,課堂管理也得到了保障。
文化作為國家社會發展的底蘊,良好的文化素養對幼兒身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在開展幼兒教育工作時,要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將人文風情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豐富其內涵,激發幼兒興趣的同時,培養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優秀品質。例如教師開展“家鄉情,民族風”的主題班會,課前收集一些老物件,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并將其背后的故事以及蘊含的情感展示給幼兒,從而引發幼兒情感共鳴。隨后讓幼兒們紛紛上臺發言,講一講自己家鄉的故事,增強幼兒對家鄉的熱愛。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幼兒敘述能力的情況,制定個性化評價制度,對幼兒現階段的認知有一個客觀的印象,然后結合鄉土資源的優勢,制定針對性教學方案,提高幼兒對家鄉的情感。
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幼兒日后發展的關鍵。教師在開展相關教學工作時,既要培養幼兒道德修養,更要保證幼兒身體素質。始終貫徹“兩手抓,齊頭并進”的教學理念。例如教師在開展體育活動時,可以參考當地文化特色,開展編織課程,用安全簡單的材料,和幼兒們一起制作簡單的小掛件。一方面,能有效地培養幼兒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幼兒對多樣的文化也有一個更為具體的印象。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跳房子、跳山羊、打水漂等民間小游戲,讓幼兒身臨其境的同時,還能增強自身身體素質,幼兒也能在這個過程中對日后生活逐漸充滿熱情。
鄉土課程資源的最大優勢在于其靈活性,根據地理環境的不同,其選擇性也靈活多樣,而且貼近生活,幼兒在了解的過程中,就會產生一種親切感,學習起來也會更加輕松。例如在上課前,教師可以準備一些特色民謠或是兒歌,對里面的內容進行仔細講解,讓幼兒在學習中了解民族風情,在歌唱中感受文化魅力。此外,教師還可以設立“校園小農場”,將當地特色植物為主,師生一起培育種植,共同管理。幼兒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植物呵護長大,不僅激發幼兒興趣,而且通過實際生活的聯系,有利于幼兒對優秀文化的傳承,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家校共育作為現如今幼兒學前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全方面、多角度地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首先家長一定要舍棄傳統的教育理念,不能將孩子一味地交給學校進行管理,應充分配合教師工作,一起努力,培養幼兒具備良好的文化道德素養;其次,教師也應該不斷提升個人專業能力,充分認識到鄉土資源的重要性,并將其充分與課堂結合,從而實現課堂的高質量開展。
由此可見,鄉土資源與幼兒學前教育的有機結合,促進了幼兒對家鄉文化、風俗習慣的認知,通過全方面地學習,對文化背后的寓意也更加清楚。因此,為確保鄉土課程資源在課堂中的高效運用,需要教師立足于幼兒角度,將幼兒發展作為教學工作的重點,基于此進行鄉土文化的滲透,推進教學工作的高質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