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平
(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七中學校,四川 成都 610100)
我國受到應試化教育的影響頗深,在初中教學中,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學生自身,都以分數和成績作為主要的內容,類似于道德、個性成長等內容遠遠不如成績重要。目前我國民法典的出現以及其他法律體系的不斷讓社會開始認識到了培養學生法律意識以及良好道德素質的重要性。立足于課堂的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能夠提升初中學生的道德素質以及法律意識,將教師的主導地位變成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
初中生尚且處于身心發育的初級階段,缺乏良好的思維與認知能力,對于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存在著較強的好奇心,這從一定層面上說明初中學生的可塑性較高。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關于“責任”的教學資源,且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培養初中生的責任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仔細研讀教材,能夠根據學生學情選取科學合理的教材內容,輔以多媒體、生活案例等資源,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
初中人教版的課本具有自己的特色,即將五彩豐富的圖片與解釋文字、小故事相結合。這些內容大多都是學生身邊較為常見的事情,如教師的責任是教書育人、顧客的責任是排隊付款、后輩的責任是孝敬長輩等。利用這些學生熟悉的教材內容進行教育,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責任內涵,從而有效培育他們的責任意識。在《道德與法制》教材中,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六課主題是“責任與角色同在”。在主題下面還存在兩個小標題即“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做負責任的人”。都十分明顯的突出了責任這個概念。以第一節“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為例,教師要明確告知學生:每個人都享有一定的權利,同時有相應的義務。學生在正確行使自己權利的同時,還要自覺履行相應的義務,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集體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但是因為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年齡限制,無法對自己所承擔的責任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為此容易出現逃避的現象。教師就可以通過圖片、故事、影視作品等來向學生解釋,為什么我們要負責,我們要怎么負責。
在道德與法制課堂中,教師要適當地利用生活案例,讓學生明白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就要承受相應的后果。初中學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與興趣需求,教師可以從學生這方面心里特征入手,利用生活中有趣卻富有教育意義的生活故事來強化學生的認知,從而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當然這種教學方法并不知識局限于某一課,而是可以在任何課程中滲透。尤其是全國經歷了疫情這個特殊時期,里面的很多案例都能夠作為教學的素材。
例如,在《依法履行義務》課堂教學中,教師以趙春光醫生在疫情工作崗位上所寫的《家書》作為課堂導入的材料,家書之中蘊含的感情深厚,體現了趙春光醫生在抗疫一線上奮斗精神以及對父母的牽掛之情。教師可以讓一名學生通過有感情誦讀的方式,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家書內容,并提出‘醫生救死扶傷的義務’的內容,進而引入到依法履行義務的主題之上。教師運用‘某企業逃稅’的案例進行分析,讓學生分析其危害,同時還可以倡導家長能夠列舉身邊逃稅的例子,包括逃稅目的、過程以及危害,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認識到每個人必須認真地履行義務。同時家長也可以明確自身應該履行的義務有哪些,加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
網絡課程已經不再是一件新鮮的事情,很多教師都開始將教學內容融入互聯網技術,在網絡平臺上發表自己的課程作品,讓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或者復習環節對網絡課程進行利用。《道德與法治》課程依然能夠如此,教師錄制道德與法治的精品課程,然后發放到學校的網絡教學資源庫或者各大學習網站,甚至一些其他網站也可以,除了滿足學生的需求,還可以為喜愛道德與法治的群眾提供便利,促進社會的整體進步。現如今的網絡可以實現資源的共享性,大大豐富了網絡教學內容,各個學校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互相利用精品課程進行學習,增加了教師之間的教學交流。例如,現在網絡課程發表比較流行的幾大平臺,慕課mooc,超星、網易公開課、中國大學資源共享課等網絡平臺等,讓更多的學生和教師進行觀看學習,以滿足自身知識汲取的需要。
在初中階段,教師要充分抓住《道德與法制》課的教學機會,除了注重理論知識和解題技巧的傳授外,真正地達到育人目的。這需要教師深入解讀課本教材,并融入生活中的案例,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行動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