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沙城實驗中學,河北 張家口 075400)
家庭不僅影響到青少年生長發育,更重要的是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家庭關系、教養方式以及生活環境等,無一不對青少年人格的養成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青少年許多潛在行為都能在家庭中找到來源和底蘊。自尊是自我意識中具有評價意義的成分,也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青少年自尊心的確立與發展是受到多種因素和環境的影響,而家庭作為青少年主要接觸的場所之一,自然對青少年早期行為的養成起到關鍵作用。因此,文章從家庭關系、家庭教養方式、家庭生活環境等方面來闡述其家庭環境與青少年自尊、社交焦慮等問題的關系,以期更好地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減少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
青少年健康問題一直受到廣泛關注,從總體上看,青少年自尊與父母關系、家庭情況等存在密切的聯系,具體表現在:青少年自尊心的強弱與家庭是否和諧、溫暖存在正相關的關系,青少年越多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理解,來自家庭的溫暖,就越容易建立越高的自尊心水平;相反的,如果青少年在家庭中感受到的是嚴厲的要求、拒絕、過于干涉等,則會對青少年自尊心的建立產生負面影響。根據國內一項調查研究顯示:父母文化程度高,解決問題能力較強的家庭中,子女的自尊心程度相應的比較高。家庭分工也會對青少年自尊心的建立產生影響,分工越細,每個人都很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并能認真完成各自的家庭任務情況下,孩子的自尊心程度較高,此外,家庭成員之間的信息交流、溝通情況以及關心程度等,均會對青少年自尊心建立產生影響,以上三種情況較高的情況下,青少年自尊心也相應較高。
家庭關系主要是以父母之間的關系,即夫妻關系,以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親子關系)構成。和諧的家庭關系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心理的前提和保障,由于青少年仍然不具備獨立能力,因而需要來自家庭的呵護與支持,與家庭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因此,長期生活于一個怎樣的家庭環境會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產生重要的影響。一個溫暖、有愛、融洽的家庭,在青少年人格、情緒、心理狀況方面會產生有益的影響,而相反的,則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家庭關系中,應處理好夫妻關系與親子關系的平衡,只有當這幾者關系達到和諧、平衡的狀態時,家庭才能保持積極、健康的發展,家庭關系也傾向于和諧、融洽,而一旦夫妻關系、父子關系、母子關系中的任何一個關系被打破,使得家庭關系處于緊張狀態。
家庭環境中,父母的言行舉止對于孩子來說起到示范作用,青少年首先是通過模仿父母的為人處世,慢慢形成自己一套完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功的家庭教養方式,是孩子養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石。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鮑姆林特曾將家庭教養方式分為三種類型,即權威型、專制型和寬容型。家庭教育方式通常以親子關系為中心,是父母對于孩子穩定的、長期的行為模式和行為傾向,父母通過或權威或寬容的教養方式傳遞給孩子以情感氣氛,從而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或消極或積極的影響。
家庭生活環境可分為家庭氣氛與家庭客觀環境兩個方面。家庭氣氛指的是家庭成員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和行為環境。家庭氣氛通過成員之間的日常關系表現出來,并對孩子心理發展起著很大的影響。家庭氣氛可分為和諧型、平靜型以及沖突型、離散型四類,和諧型和平靜型的家庭氣氛可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獨立發展空間,讓孩子心靈保持寧靜,給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表現在與人交往過程中也更加積極、主動,呈現樂觀、開朗、擅于與人溝通、交流的態度;而沖突型與離散型由于家庭生活長期處于爭吵不斷、悲觀失望的環境中,孩子心理容易造成困擾,又得不到家庭及時的關愛和及時的溝通,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冷漠、孤獨,甚至焦慮的不良情緒,繼而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因而,和諧的家庭生活環境更有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積極向上的心態,更強的自尊心,而不和諧家庭生活環境帶來的不僅僅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更可能導致其走向犯罪。
綜上所述,家庭環境確實會對青少年自尊心的建立以及社會交往問題等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且這種影響是復雜的,或者獨立存在,或與其他條件交織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但是,家庭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不能包括所有因素,其心理健康問題還需要我們社會各界的關心,為其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保證其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