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茜茜
(浙江省瑞安市林垟學校,浙江 溫州 325200)
素質教育理念強調學校教育應關注對學生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實踐動手能力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培養目標,其對學生的綜合發展意義重大。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建立開放性的思維,提升實踐動手能力,在學習與生活中積極大膽進行實踐探索,以行動踐行學習結果。因此,教師應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創設良好的活動氛圍,提供豐富的動手機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交流、合作、互動的機會,從而在綜合活動的開展中培養小學生的探究興趣,保護小學生的好奇心,發展小學生的探究思維。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當中,很多實踐活動都需要小學生通過團隊合作去完成,在團隊合作的過程當中,學生的溝通協調技巧得到了提升,團隊精神與集體榮譽感得到了激發,這對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精神與溝通協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為師生交流互動、團隊合作提供了機會,通過有效的溝通,加深了師生間的理解和配合,提升了同學之間的感情和合作能力。
創新意識的萌發是基于大量知識的積累和實踐拓展得到的產物。創新能力反映出創新主體行為技巧的動作能力,是創造的運行模式。而小學綜合活動的益處是培養學生學會用各種方式動手實踐的能力,在互相配合、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升,思維得到啟發,并促進了創新意識與能力的提升。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其中包含著眾多內容,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應當充分考慮實踐活動的目標,明確活動主題,才能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的設計以培養小學生合作能力為目標的活動。學校應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視,投入更多精力,深入學生當中分析小學階段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動手能力與學習需求,并以此為基礎設立明確的活動目標,真正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從學生的需求出發,以培養學生的交流、溝通與合作能力為根本,設計更多團隊共同參與的項目,在活動中注重對小學生團隊精神、合作意識、溝通能力的培養,才能真正發揮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作用,實現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目的。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烈,對各類活動的參與興趣及積極性也很強;同時,具有很強烈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如果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設置過多的單人項目,那么很難達到團隊之間的有效溝通和合作,對于培養小學生的合作能力也是相當不利的。因此,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興趣、能力等維度,針對性的設計團隊合作活動項目,并科學的對學生進行分組,安排活動任務,明確合理地進行分工,才能高效的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交流和合作機會,在充分的交流溝通與配合中逐步提高小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升合作能力。
如在“垃圾分類”這一教學主題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垃圾分類的小玩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垃圾分類大PK的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小組之間的合作在規定時間內將垃圾進行分類并放入相應的垃圾箱內,規定時間內正確率最高的小組獲勝。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垃圾分類的小知識,而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作為垃圾分類管理小隊,在校園內或學校周邊的小區內進行垃圾分類的宣傳和輔助工作,在實踐中提升學生對垃圾分類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并形成互相配合的合作能力。
每個學生基于自身不同的性格、能力和特長,在團隊合作中的定位各不相同,要借助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就要確保每個學生在團隊中都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才能逐步增強參與團隊活動的興趣和信心,實現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在實際的活動當中,由很多學生性格外向、表現力強、樂于承擔責任,但同時也有學生性格比較內向、在團隊合作中感到比較膽小和退縮。針對這種情況,要求教師考慮學生實際的情況,為每個學生創造公平的機會,既不能強迫學生,也不能只給樂于表現的學生機會。而是應當通過有效的制度激活氛圍,給學生表現的機會。教師可以采取輪流管理、輪流負責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充分的表現和發揮的機會,體現合作項目的公平性原則,鼓勵學生主動承擔起責任,發揮特長,達成目標。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應建立明確清晰的活動目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團隊合作機會,科學分組、合理分工,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找到準確定位,實現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