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君
(廣州市從化區城郊街東風小學,廣東 廣州 510900)
禮儀是中國在長久的歷史中發展和遺留下來的重要精神文化,懂禮儀對學生的成長以及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所以小學生也必須明確禮儀的內容,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學生要保持文明舉止,在生活中的細小行為中做好禮儀,這樣才能促進小學生更好地成長,才能促進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學生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那么學生也就能夠學會在生活中尊重別人,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接受別人的批評等等,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更健康的成長。
學生能夠靠自己的力量獨立完成生活中自己的事情,這對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在小學生的教學中教師就應該教會小學生獨立成為自己的事情,由小及大慢慢地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讓學生得到綜合素質以及個人能力的提升。同時在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學生也要知道應該學會勤儉,不能隨便浪費糧食,不能隨便浪費紙張等等,這些習慣的形成都有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在小學教學中落實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時,教師在德育教育中應該結合學生的發展需要以及年齡特點,并且結合課程改革后的教學需求,調整德育教育工作,并在其中結合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內容。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就應該學會轉變自己傳統枯燥的教學形式,將實踐引入到教學中,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學會相應的德育內容,同時還實現對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例如,教師在感恩父母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實踐的內容。教師在給學生教學,讓學生明白父母對自己的愛以及父母對自己的付出后,引導學生感恩父母,就應該從減輕父母在生活中的負擔,幫助父母分擔家務。此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回家進行實踐,讓學生從整理自己生活中的物品開始,首先做到自己拿的東西應該放回原處,自己房間的書籍、玩具等等要自己整理好,同時要學會自己疊被子,在完成這些后就應該學會幫助父母打掃衛生。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在小學的德育教育實踐教學中引入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內容,利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得到行為習慣的培養以及良好道德素養的形成。
小學班級規定的建立,可以讓學生受到一定的約束,在這樣的約束中學生才能更健康的成長。教師建立班級管理的規定,也能夠讓學生明確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以及不應該做的事情,讓學生學會明辨是非,實現對小學生良好道德素質的培養實現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同時在班級規定的約束下,也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教師在班級規定的制定時,教師可以開班會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針對學生覺得不合理以及需要增加的班級規定進行合理的調整。教師給學生解釋班級有這種規定的原因,實現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教師可以給學生解釋為什么上課不能吃東西,首先不尊重教師,其次還會影響自己聽課的注意力也會影響其他學生聽課的注意力。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就知道在上課時自己不應該做什么,學生就能夠形成正確的道德素養標準,同時學生也能夠明確自己的行為,實現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所以教師想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應該給學生創建良好的環境,在相應的環境氛圍中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同時實現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培養良好的班級文化,給學生灌輸團結互動的理念,讓學生能夠養成不亂扔垃圾,正確參與課堂等等行為。同時教師還可以布置德育相應內容的班級環境,讓學生進行板報的制作。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就會受到環境的感染,從而實現對學生良好的培養。例如,教師想要讓學生做到尊敬師長,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主題板報的設計,讓班級形成相應的環境,那么學生就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尊敬師長,主動和教師打招呼,不擾亂課堂。
小學生的健康是發展的動力,所以在小學生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在德育教育中,將行為習慣的培養融入其中,讓學生在接受到德育教育的同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的思想以及行為得到共同的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