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
(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6)
在新課標改革下,新課程標準除了關心學生的文化生活外,還格外關注他們的情感道德生活。當代教育并沒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時間一長,心理障礙便成了青少年群體中的常見疾病。而貧困學生又因為從小缺乏關心教育,而多有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對貧困學生實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中職學校教學的重心。
健康的心理及高尚的品質是一名合格教師必須具備的。教師高尚的心理源于其樂于育人的教學態度。教師的健康心理有助于他們克服教學中的困難,并致力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換句話說,學生往往會以教師為榜樣,教師的健康心理也會對學生的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健康的心理應該是作為一個教師必備的條件。
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心理教育應當以活動為載體。也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在日常地活動中進行。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往往蘊含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除此之外,活動中的問題往往比較容易作為教育契機開展活動,這樣開展的活動更具生動直觀的特點。另外,心理健康教育還應該充斥在教師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這樣則更利于教師規范學生日常學習心理。教師需要讓貧困學生明白心理健康知識源于日常生活。另外,讓貧困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實踐學到的心理健康知識更利于他們的吸收理解。
我國貧困學生占據了學生總數量的五分之一,且這些學生多有心理健康問題。貧困學生的家長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他們大多要求這些貧困學生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對他們的要求極高。他們習慣于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身上。并且,這些父母還無法接受孩子的失敗,孩子一旦失敗,他們就會對孩子指指點點,多加責備。久而久之,孩子便產生了心理挫傷,孩子變得害怕失敗,害怕受挫折。不僅如此,這些貧困學生的耐受力還會變得越來越差,經不得絲毫挫折考驗。另外,如果貧困學生長期處于這樣的一種心理狀態中,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更甚者還會導致他們的心理障礙,并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所以說,在這些貧困生受到挫折和失敗時,中職學校的教師乃至一些學校領導都應該多多關心這些學生,防止他們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
除了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對這些貧困學生影響最大的就是就是他們的父母。父母的言行舉止對這些貧困學生德行養成有些一定的影響。對孩子進行德行教育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心理,使孩子能夠克服脆弱心理,并讓孩子能夠從內而外地變得自信起來,在遇到困難時,孩子就能夠自行面對。在這個過程中,貧困學生的家長可能起不到他們孩子德行教育的榜樣作用。所以說,這些中職學校教師必須擔起孩子德行教育的責任。貧困學生的生活一般較為窘迫。他們不僅面臨著精神上的問題,還面臨著物質短缺的問題。有些貧困生甚至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他們大多為一些單親家庭的孩子,且多為留守兒童。并且,他們往往面臨著食不果腹的問題。不僅如此,他們不但得不到父母的關愛,而且經常會遭到父母親的毆打。時間一長,這些學生就會感覺生活失去了指望,也不會對讀書改變命運這件事抱有希望。所以說,中職學校的教師要了解班上每一個貧困學生的情況,并認真聽他們訴說他們的基本情況,從心靈深處喚醒貧困學生,讓他們看到這世界的美好。教師需要讓這些貧困學生感受到人間自有真情所在,并逐漸引導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慢慢改掉壞習慣,并學到真正的知識,等他們畢業就能夠真正為社會做貢獻。
俗話說,在教育中,教育者人格應該作為教育基礎,以教育者的人格去影響受教育者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總結起來就是教師需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為來影響這些貧困學生。通常情況下,通過榜樣的力量來對學生展開人格教育是比較有效的。教師可以借助一些身邊比較典型的事例來幫助學生在心中樹立榜樣,并激發這些學生的自尊心,讓他們產生積極向上的思想。時間一長,這些學生自然就會變得陽光起來,心理耐受能力也會逐漸增強。另外,教師還需要定期給這些貧困生舉行座談會,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優點,逐漸地幫助完善自己的人格。
總的來說,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課標改革要求教育必須以人為本,尤其是對一些貧困學生,教師一定要引導他們去認識自身存在的價值、優點及不足,幫助他們學會處理和他人、社會的關系,并逐漸完善他們的人格。在教學中,教師則更應該注重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