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紅
(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清水中學,江西 上饒 334106)
就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來看,課堂上依然是以教師為主,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這樣的教學十分機械,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在這樣的教學下,學生的能力很難得到提升與發展。新課程的提出,要求教學必須強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這種要求下,語文教師要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能夠立足社會發展的品質和能力,與學生的發展密切相關。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是祖國發展的重要儲備軍,加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立足社會發展,同時也有助于社會的持續發展。初中語文作為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這門課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雙重特點,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可以彰顯語文教學中的育人價值,讓學生接受語文知識的熏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從而為其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只有重視起主體作用,才能有效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主動去學習。自主學習是學生必備的一項能力,也是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要想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教師”,讓學生站在講臺上講課。先給學生準備課件的時間,在學生準備好后,讓學生站在講臺上講解自己的成果。讓學生扮演“教師”,可以讓學生主動去學習,久而久之,養成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通過自主學習,學生的學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文這門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許多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1]。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竹影》這一課中,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作者幼時與小伙伴們在月下描竹影的有趣游戲,以此引出對中國化的藝術體驗。竹子是生活中常見的植物,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生活觀察,讓學生直觀地觀察竹子的形狀、竹影有什么特點,然后再導入課文學習。以生活素材為載體,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小組合作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是現代社會人才必備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有利于學生在社會發展中更好地立足。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要積極應用小組合作這種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2]。如,《使至塞上》這首詩中,古詩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學生學習起來有著一定的難度,在教習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在這種小組合作模式下,學生之間可以有效互動,啟發思維發展。同時,通過小組討論,學生之間可以互幫互助,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團隊合作能力。
所謂探究式教學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等方式獲取知識的一種方法。探究式教學符合了初中語文教學的需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力。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要善于應用探究式教學法,從而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能力[3]。如,在《濟南的冬天》這一課中,結合這一課內容,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濟南的冬天有什么特征?,作者在文中用來哪些自居來贊美濟南的冬天?”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在問題的指引下,學生的學習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學生的注意力也得到了集中,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閱讀是知識積累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升華的重要路徑。對于初中學生而言,要想不斷豐富他們的知識,不僅要依靠課堂教學,還需要加強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課堂的延伸,通過不斷的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他們的情操,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閱讀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多讀課文,從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和記憶,升華情感[4]。另外,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向學生推進他們喜歡的書籍和雜志,讓學生在不斷的閱讀過程中提升素養和能力,同時,教師要注重閱讀質量的檢查,定期檢查學生的閱讀成果,對閱讀積極的學生給予表揚,以此激勵他們繼續閱讀。
綜上,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加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助于學生終身發展。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有策略地引導學生學習,在向學生灌輸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從而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