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蘭
(遼寧省大石橋市北街小學,遼寧 大石橋 115100)
興趣才是孩子最好的教師,對于小學生而言,如果對課程不產生興趣,僅靠教師一味地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究真理的欲望。數學科目本身便十分枯燥、抽象,小學生自身自控能力較低,課堂之中注意力不集中,使用傳統教學手段無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學生是否對教學知識感興趣將直接影響一節數學課堂是否成功,根據小學生內心特征與心理學特點,其注意力維持時間相對較短,在課堂之中容易緊張,學習時間一旦過長,小學生便會產生疲倦,進而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嚴重下降等現象,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使用多媒體技術建設學習情境,例如互動情境、應用情境、生活情境以及問題情境等,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們各個感官,促使其積極互動地參與數學教學活動中,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效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
比如,在數學教師講授“圓的認知”課程時,便可以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建設有趣的動畫情境。數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們展示一幅動畫:小貓、小狗、小兔準備一同在森林中舉辦一場自行車比賽,隨著猴子裁判長的哨聲開始后,小貓騎著一輛正方形輪子的自行車、騎得十分費力,小狗騎著一輛橢圓形輪子的自行車,一路騎的坎坎坷坷、忽上忽下,小兔騎著一輛圓形輪子的自行車,十分輕松地一路騎過終點。正當學生們興趣勃勃的時候,動畫便戛然而止,這個時候數學教師可以趁機問小學生們,在這次自行車比賽之中,為什么小兔子可以取得冠軍呢?只有將自行車的輪子做成圓形,才會跑得又穩又快么?利用多媒體建設動畫情境,可以輕松導入新課程,充分吸引小學生們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生由于年齡限制,對數學知識中的各個抽象概念理解不深入,如若教師一味讓小學生對數學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則學生會對數學產生嚴重厭煩心理。因此,教師需要讓學生親身參加數學實踐活動,得到感性認知,在教學課堂中適當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大幅降低教學難度。
比如,在數學教師講授“角的認識”課程時,如若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對角的大小同邊長無關,只與叉開大小有關這個概念進行教學演示,十分不方便同時又無法理清邏輯,會導致學生對此數學概念理解含糊。如若在課堂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動態演示,將大小相同邊長不同的角進行重合演示,利用多媒體技術光點的閃爍展示角的大小,在充滿趣味的演示過程中,小學生會深入理解角的數學概念,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提高數學教學知識點的形象性。
再比如,在數學教師講授“正方體與長方體”課程時,正方體與長方體之間的關系往往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小學生們很難理解。但如若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則可以充分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數學教師可以利用此技術將正方體延伸成為長方體,而后多次反復進行演示,通過正方體一面的移動與延伸,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正方體與長方體之間的關系,啟發學生數學思維,提高課堂效率。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使用的感官越多,則教學效果越好,學生便越容易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僅僅依靠蒼白的語言讓學生對于概念進行掌握十分困難,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為課堂注入新的活力,使教學過程發生了質的改變,將原本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變得趣味十足,尤其是在應用題、幾何題以及概念題上,體現得更加明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大量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插畫圖是數學教材的主要組成成分,但圖片始終是靜止的,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動態情境,可以將靜態的圖片動態化,便于學生理解。
比如,在數學教師講授“圓的面積”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牢牢掌握公式推導過程,便可以利用多媒體首先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進行推導,而后在動態地將平行四邊形變化為長方形,以此引導學生發生思考:圓形能不能換算成別的圖形的面積公式進行推導呢?并通過多媒體將圓進行多等分,從而得到圓面積的公式。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大幅降低了學生推理的難度,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在小學數學課堂之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保證小學生們輕松有效地學習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空間思維,促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提高數學思維,全面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培養學生探索精神與創新意識,降低教師教學難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