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松
(云南省騰沖市明光中學,云南 騰沖 679100)
全國推行新一輪課程改革,各地學校不斷探索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遵循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轉變以往單調被動的學習方式,大力倡導探究、合作、自主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合作學習主要通過團隊合作分工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分配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突出小組內各成員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的交流合作精神,達到取長補短、集思廣益的學習效果,是實施新課程最關鍵、最核心的環節。
在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中,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同樣重要。當代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需要積極倡導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如下:a.有利于學生鞏固和掌握數學知識,在小組合作交流過程中,教師可清楚表達對數學知識的看法和理解,借鑒他人想法,促進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觀察問題。b.小組合作有效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為學生提供充分探究數學問題的空間和時間,激發其求知欲和學習興趣。c.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提高班級凝聚力。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有效數學活動不能單純依賴記憶和模仿,而是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動手實踐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經實踐表明,這些重要學習手段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能夠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可作為廣泛應用于數學教學中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多的農村中學也在嘗試這一新穎教學方式。但在農村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中仍然存在某些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a.目前農村數學課堂中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模式多流于形式,缺乏科學分組的考慮。b.教師未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小組內成員依賴性過強。c.部分教師缺乏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科學的理論指導和相應對策,忽略自身在小組學習中的重要指導作用。雖然課堂氣氛熱烈,但就是以簡單問答了事,未真正引發學生思考,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因此,探索一套有效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的措施,成為目前農村初中數學課堂面臨解決的迫切問題。教師應結合農村初中的實際情況,加強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意識。
農村學生多為單親家庭或留守兒童,缺乏系統家庭教育,學習能力和成績良莠不齊。據此農村初中數學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家庭背景、性格特點、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科學分配小組,讓小組充分發揮優勢,互相合作共進、取長補短。又由于農村學生缺乏主動性,無明確學習目標。教師可安排組織能力強、性格活躍的學生擔任小組重要角色,讓其幫助其他小組成員完成學習任務;安排語言組織能力強、善于交流的學生擔任小組發言人;安排寫字速度快、記憶力好的學生擔任筆錄者。然后分配具有討論意義、可相互啟發的問題,讓每位學生明確自身責任和角色,充分激發其參與小組的積極性,深入交流學習內容,提高其學習效率。
教師應用合作交流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合作中進步,在交流中發展。對教學內容有目的、有組織、有步驟的學習,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營造和諧輕松的課程氛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例如教師在講授“用列舉法求概率”這一節時,為使學生更加形象理解課程內容,可分配小組,組織小組各成員輪流擲骰子,筆錄者分別記錄每位成員每次擲骰子的結果,組內預測可能出現的狀況,然后由每組發言人進行發言,宣布小組討論結果。討論結束后,教師可引導各個小組進行組間對比,引入課堂內容,讓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學會如何用列舉法求概率,加深理解學習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教師可運用情景教學模式進行有效課堂提問,依據學生學習程度、個人特點針對性提問,引導學生思考、交流,教育學生在合作中傾聽他人看法和見解,并在討論基礎上學會總結反思,有效查漏補缺,實現同學間的共同進步。
教師應將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做學生學習上的引領者、指導者。當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遇到疑難點,教師以合作的身份與學生探討交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發表自身見解和觀點,建立情感基礎,更好實現師生互動,提高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農村數學教師應不斷實踐、完善教學過程,循環漸進總結合作學習教學經驗,掌握和學習的技巧和教育方法,更大程度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挖掘其數學潛能,提高其參與數學課堂的主動性、積極性,實現高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