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萍
(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教育體育局,江西 上饒 334100)
長期以來,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大多是按照教材內容來宣講,這種教學比較機械,容易讓學生覺得歷史課枯燥,從而失去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高效學習的關鍵,只有讓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學生才會主動去學習。歷史故事作為重要的歷史教學資源,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歷史故事,教師可以與學生之間展開有效的互動,從而實現教與學的有效統一,促進教學目標的高效實現。
歷史故事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它以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題材,歷史故事生動、感染,能夠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同時,歷史故事具有一定的懸疑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初中歷史這門課程本身就比較枯燥,再加上教師實行的是“以本為本”的宣教方式,歷史教學效果不理想。引用歷史故事,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讓歷史課堂充滿色彩,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從而實現高效課堂教學。同時,巧用歷史故事,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好基礎[1]。
在璀璨的歷史文化中,有著許多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故事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可以成為重要的教學資源,但是要想發揮歷史故事應有的作用,教師在選擇歷史故事時,就必須緊扣教學內容,選擇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故事,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學習,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引用歷史故事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結合這一點,教師在選擇歷史故事時,要訓中教育性原則。教師所選擇的歷史故事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要讓學生在歷史故事的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
只有讓課堂充滿活力、學生的學習才不會枯燥,學生學習起來才會更加有勁。歷史故事主要是以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為題材的,單純地口述歷史故事是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的。因此,教師在選擇歷史故事時,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喜好,盡可能地選擇一些有吸引力的歷史故事,并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將歷史故事呈現出來,進而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主動去學習。
課堂導入是初中歷史教學的起始環節,有效的課堂導入,可以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從而實現高效課堂教學。歷史故事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在初中歷史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選擇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歷史故事,以歷史故事為載體,導入課堂內容,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實現高效課堂教學[2]。如,在“三國鼎立”這一課中,課前,教師可以講述“董卓亂政”的故事,以此故事為載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這一課的歷史知識產生興趣。“董卓亂政”講述的是董卓為了奪權,開始鏟除反對者,通過殘暴的手段掌握了朝廷。通過這一故事,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了濃厚的探究欲望,此時再倒入課堂內容,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長期以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采取的是“滿堂灌”這種方式,所起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歷史故事雖然講述的也是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但是它具有教育功能,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主動去學習。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可以借用歷史故事,對課堂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活躍課堂氛圍,從而構建高效課堂[3]。如,在“鴉片戰爭”這一課中,教師可以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還可以讓學生看“林則徐虎門銷煙”的視頻。在歷史故事的指引下,學生的知識視野得到了拓展,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激發,學生的知識記憶得到了深化。
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點需要學生課后進行復習,只有這樣,知識才能牢記在學生腦海中。以往,學生課后復習無非就是看看教材,讀讀筆記,其效果往往不理想。歷史故事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以歷史故事為載體,可以讓學生主動去復習,主動去探究歷史知識,從而在歷史知識學習過程中提升能力。作為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以歷史故事為素材,引導學生探究歷史故事,從而讓學生在探究歷史故事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4]。如,在“甲午中日戰勝”這一課中,在講解完這一課知識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找一找甲午中日戰爭期間出現了一些民族英雄的偉大事跡。通過讓學生 探究民族英雄的偉大事跡,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歷史,增強學生的民族感。
綜上,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著很大的應用價值,以歷史故事為教育資源和手段,教師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實現高效課堂教學。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歷史故事來輔助教學。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選擇歷史故事時,要緊扣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特點,選擇一些有教育性、探究性的歷史故事,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在歷史故事的學習中發展自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