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艷春
(烏林鎮中心學校,湖北 荊州 433210)
傳統的教學理念之下,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往往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導致學生未能得到知識與能力全面的成長。立足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優化歷史課堂,達到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立足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教學設計以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為目標,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和設備來優化歷史課堂。
傳統的歷史課堂,多是以教師講授歷史知識為主,易形成老師的“一言堂”與“滿堂灌”,學生是課堂的觀眾與聽眾,學生被動地、機械地接受知識,學生被剝奪了思考與探究知識的權利,難以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學生獲取的知識是孤立的、支離破碎的,更難形成學科思維,他們無法體會到歷史學習的快樂及歷史學科的魅力,反而會感覺歷史是枯燥的、無味的,認為歷史學習是一種負擔,久而久之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就更不談通過歷史學習,提升智力、形成能力并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新課程改革下,教師應首先轉變課堂觀,應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課堂教學的關注點不應該是教師的教,而應該是學生的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起的作用應該是主導作用,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專業知識及心理學知識來設計適合學生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實踐環節,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例如:在《君主立憲制的英國》這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老師讓學生提前收集新航路開辟后,英國的城市利物浦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狀況,在課堂上,由學生以“穿越時空的采訪”、“與國王的辯論”等形式創設出一種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過程中展開學習,學生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以主體的形式參與到學習中,在對問題的思考和解答的過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并形成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培養其基本的核心素養,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從中體驗到了學史的興趣,濃厚的興趣會轉化成學生探究知識的強大的內驅力。當學生對歷史學科有足夠的興趣時,才能用心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1]。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這是每一位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核心素養是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教師應依據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來落實核心素養。
歷史是發生過的事情,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條件發生的,因此,只有將其置于當時特定的時空范疇下,才可能對歷史事件做出最準確的理解。對歷史的學習必須首先樹立牢固的時空觀念。要認識歷史,只能從史料中分析獲得。要想做到正確、客觀地認識歷史,就必須加強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這也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觀念,加深其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掌握。
教師可教學生用畫時間軸、結構圖的辦法來搭建時空框架;“史料教學是最能體現歷史學科特點的一種理念和實踐……必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2]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選用恰當合理的史料進行教學,讓學生在閱讀各類史料的過程中學會分析處理歷史信息的方法,還原歷史場景,體驗歷史的真實,培養學生的史證意識。
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要堅持立德樹人,家國情懷應是貫穿始終的主線。
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的講占據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而且大多以知識的傳授為主,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少,老師多以聲音的抑揚頓挫及豐富的面部表情來吸引學生,形式單一、乏味,且課堂容量有限,這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將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和設備引入到歷史課堂來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制作PPT課件、播放影視短劇、制作FLASH視頻、提前錄制微課,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鮮活,再現歷史場景,變抽象為具體,加深學生的印象,牽制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能多角度、多渠道地理解歷史內涵。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優化,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教學觀念改變是最為重要的。因此,隨著現在的教育改革,教師應該要與時俱進,注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教師還需要設計好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式,提升課堂上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生活中,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讓學生得到全面性的成長,使得學生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