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柱
(德州信息工程中等專業學校,山東 德州 253000)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信息化資源已經滲透到教學領域的各個角落,成為優化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近些年來,中職院校方面高度重視信息化校園的建設,在項目技術和管理策略方面已經取得了突出成果。而對于中職院校學生來說,數學屬于一門難度系數較高的必修學科,這種情況下,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滲入與融合能夠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鍛煉學生的理性思維。由此,中職學院校方面應將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利用作為一項改革重點內容,為之展開大量實踐探索。
隨著社會科技的迅速進步,互聯網技術使人們的生活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性,其很大程度上擴展了信息的傳遞速度與傳播范圍,特別是在網絡遠程教育虛擬實驗室等等,將在教學方式上帶給學生與教育事業更多的可能性。
互聯網技術可以將教育資源的相關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將音頻視頻圖像,圖形等等信息通過模擬信號轉化成為數字信號,并且將信息抽樣量化,從而提升大量信息迅速傳遞的可靠性。
隨著互聯網信息傳遞與存儲能量的不斷提升。信息處理的種類日漸多樣化、復雜化,因此網絡信息資源的存儲設備容量也在不斷擴大。因此信息化教學資源整合可以以網絡資源存儲設備為依據,從而提高學生課堂的積極性,豐富課堂教學的教學內容,使得教學工作更加的生動形象,并且還可以不斷擴展學生信息獲取的方式與渠道,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
教學資源組織的超文本化指的是信息在各個節點相互連接,從而組成相應表達內容的網絡信息管理技術。其類似于人類大腦中的自然聯想,其可以使得碎片化的信息相互關聯構成非線性的網狀結構,避免傳統教學知識遷移的難點與線性結構的缺陷。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中職院校的學生普遍處于被動接受地位,尤其是在學習數學學科的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都表示難以跟上教師的思路。但是,信息化教學資源和傳統教學模式的結合將會使這一局面得到有效扭轉,真正確定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情境和專業知識的融合中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從某種角度來說,信息化教學資源和傳統教學模式的融合是“以生為本”理念的一種延伸,倘若教師能夠對其應用得當,完全可以將生活中的點滴片段以信息化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興趣。比如說,中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對具有個性化的內容具有強烈興趣,所以教師在制作教學課件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制作畫面風格獨特而又和生活信息相關的課件,并通過微課的方式將其呈現給學生,開展以興趣為導向的中職數學教學。
教學資源在數學學科中的信息化體現形式主要是多媒體教學,也就是包括視頻和音頻在內的各類數學資料的有機融合。因此,中職院校的數學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興趣偏好,借助現有的信息化技術為學生打造自由的學習平臺,幫助學生擺脫教材的束縛,按照其發展需求發散思維、解放天性,進而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之所以要開展以信息化為主體的數學教學改革,其本質目的是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幫助學生糾正他們在傳統學習模式下對知識和實踐的錯誤認知。比如說,很大一部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存在缺陷,所以他們在學習幾何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會顯得力不從心。面對這種情況,中職數學教師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圖形模擬功能,將令學生頭疼的抽象圖形進行動態剖析,以圖形模擬的形式展現圖形的變化過程以及空間分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幾何學習的抽象思維。
在未開展信息化教學資源改革的過程中,學生所能獲得全部教學資源就要來自教材和教輔資料,其自主學習是相對比較受限的。但是,自從中職院校開展信息化教學資源改革之后,院校方面已經為學生建立了強大的自主學習資源庫,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主學習需求獲取海量的優質學習資源。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借助校方開發的網絡平臺以及現有的教學軟件實現遠程教學,定時為學生發布學習任務以及視頻課件,實現多渠道、跨時空的網絡教學。除此以外,網絡教學資源在數學學科中的滲透能夠幫助學生拓展課外信息獲取渠道,學生可以真正實現隨時隨地獲取學習資源,構建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整體把握數學學科學習進度。比如說,教師可以在每節課為學生布置一道思維拓展的問題,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網絡上搜索相關資源,并通過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的方式剖析問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信息化教學資源在中職院校教學中的應用開拓數學教學改革的新局面。因此,中職院校數學教師應有效利用信息化資源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加深學生課程理解程度、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學習資源,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