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見光
(渝北區龍山小學校,重慶 401120)
自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來,“核心素養”一詞引人關注。與此同時,核心素養體系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成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關鍵”因素,那么,核心素養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會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會起到什么具體的作用?作為一名一線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們的核心素養?
本文通過對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分析,并結合小學低段的教學內容以及自己教學的實踐過程,就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談一談自己的理解。
核心素養與數學核心素養,二者有一定的聯系而又存在著區別。本文重點介紹的是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在這之前,筆者認為有必要簡要介紹一下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的概念來源于西方,不同組織與國家對其的定義與理解各不相同,但整體來說也都存在著共通的地方。中國教育學會擬訂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做了如下界定,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具體為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以全新的觀點將小學數學內容歸納為“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學習領域,特別突出地強調了10個學習內容的核心素養,分別是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從10個核心素養可以看出,數學素養不是學生所獲得的數學知識,而是一種數學能力。從通俗的角度講,就是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東西。
備教材
在學習《用字母表示數》時,有這樣的教學設計。
1.游戲:同學們喜歡玩撲克牌嗎?(游戲:比大小)
玩比大小游戲,體會生活中用字母表示確定的數。
2.游戲:一個袋子,放入5支粉筆,怎樣表示?另一個袋子,放入一些粉筆,猜一猜,有多少只?怎樣表示更簡便、更合適一些呢?
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體會用字母表示不確定的數,符號意識是數學核心素養之一,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體會數學就來源于生活,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想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進而讓學生體會到用符號的簡潔性。
3.字母式表示計算結果。你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呢?
預設問題:
(1)一共有多少支?
(2)多幾支?
(3)幾倍?引入課題。
這里讓學生提出問題,是為了讓學生有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愿望。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素養。
1.自學例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爸爸和女兒的年齡有怎樣的關系。
2.完成表格
說說a+30表示什么?a都可以是那些數呢?
交流討論
這個環節先讓學生自學,再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推理方面的素養。
用字母表示不確定的數,是為了加強數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形成學生數學探究能力。數學探究能力是數學素養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質的特征,數學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過數學思維方法的訓練來完成的。
練習的多樣性與趣味性,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更是增強了學生的應用意識,進而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備學生
在備課中,我們不僅要專研教材,更應該了解學生,學生的知識水平是多少,身心特點是什么。例如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在認識10以內數的時候,必須通過實物、圖片,使物與數一一對應,甚至可以將學生帶出教室,數一數教室門前有幾棵樹,有幾盆花,使學生對10以內的數與身邊實物的數量結合起來。以此根據具體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數的意義,培養學生數感。
課堂上如何在知識的有效傳遞下充分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落實數學基礎,扎實學生運算能力。
運算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能力,亦是數學十大核心素養之一。運算的速度及正確率都將對學生后面的學習產生影響,所以在小學低段強化孩子的運算能力很有必要。
2.有效利用教學情境,增強學生數感。
情境教學是學生最易接受的教學方式,特別是小學低段的孩子。不管是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還是創設有趣的數學情境,都能讓孩子更直觀地感受。
3.讓學生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思想、方法
數學素養的形成與語言是緊密聯系的,正確的數學語言能更準確、清晰地反映一個人的思維過程。教學時,在學生動手操作的同時要求學生對操作用數學語言描述出來是一條十分有效的訓練學生學會表達自己思想觀點的途徑。
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筆者認為我們布置數學作業時應思考這幾方面:首先,作業不是死板機械的,而是有趣的,學生有興趣去自主探索;其次,作業設計要具有生活性。最后,作業設計要具有開放性。
筆者認為在這個過程中仍需要注意幾點:1.正確認識評價的目的。2.學生應成為評價的主體。3.評價內容不應僅限制于書本所學知識,應盡量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4.評價方式應多樣化,允許學生在多樣化的充滿發展機會的寬松的評價環境中展示他們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