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文
(寧夏中衛(wèi)市中寧縣第六中學,寧夏 中衛(wèi) 755000)
2019年初施行的《普通高中自然地理課程目標(2018年版)》中,人地協(xié)調觀、整體性邏輯思維、地區(qū)了解和自然地理實踐力被明確為地理學科學素養(yǎng)。綜合考慮中學自然地理課程的銜接性,反映了國人對初中學段地理學價值同源及科學素養(yǎng)“價值共同體”的認可。初中地理課程目標修編后,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更為重視初中學段自然地理科學素養(yǎng)的相關問題,如初中學段科學素養(yǎng)的含義、特性、主要表現(xiàn)和與高中學段科學素養(yǎng)的對接等。
重歸“教書育人本位”學科教育的一個核心目的是使受教者了解并掌握該課程的價值所在,并從而轉變成為受教者的本質需求和動力,如此才算實現(xiàn)了教書育人的作用。地理學的價值,準確地說“地理學的核心理念”,是由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特點、特性及作用等全部含義所決定的,是地理學全部含義集中升華的價值反映。總而言之,自然地理是探討地球表層體系中人地關系的一門科學,有著顯著的交叉學科特性,“地區(qū)性”和“整體性”是其最基本的兩個特點,其當代含義上的核心作用或是作用是為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社會實踐服務[1]。初中地理學科教育的獨特性在于受教者所處的特殊年齡層和與此相適應的自然地理教學內容,這是在探討初中地理課程價值及教書育人過程中應時刻牢牢把握的基準線。自然地理科學素養(yǎng)是學生在學習自然地理課程之后所形成的必備品質與核心能力。這一定義事實上已將課程價值與教書育人目標進行了整合定義,融人了教書育人邏輯思維的地理學價值,突顯了對培育受教者核心品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大綱”是教科書撰寫、課堂教學、評估報告和考試命題的根據(jù),是國家為中小學教育階段學校課程所設置的基本原則、信息標準、課堂教學標準和品質評估等層面的要求。好的“教學大綱”不但要有完善細致的信息標準,還需有可以充分彰顯學生學習成績的教學質量評估標準。教學質量評估標準的核心理念關鍵在于可以全方面反映以中學生為主體,以學生教育為中心,以發(fā)展中學生潛力為核心目標的指向?,F(xiàn)階段,相關初中地理科學素養(yǎng)最廣泛的解釋是“中學生在學習自然地理后形成的在處理實際情境中的問題時所體現(xiàn)出的必備品性和核心能力”,“必備品性和核心能力”事實上是科學素養(yǎng)意義的人格化體現(xiàn)。從初中地理教學大綱的角度看,四大自然地理科學素養(yǎng)不但是“四位一體”地反映地理學科價值的四根支撐,也是“教法學法”意義的深層融合、精確凝練和方位導向,只有進一步把控“教學大綱”的前進方向,以學生教育為中心,才能更好的發(fā)揮出中學生的潛力。
成績學段貫通從信息看,我國初中地理關鍵由“地球與地圖”“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和“鄉(xiāng)土地理”四大模塊組成。依照當代地理學體系分類,初中地理課程內容除去簡介相關“地球與地圖”的基礎知識外,關鍵貫穿地區(qū)地理學進行[2]。因而,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在培養(yǎng)“地區(qū)認知”素養(yǎng)層面擁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充分彰顯了地理學科的地域性特點。并且,整體性邏輯思維、自然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xié)調觀等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都必然依托區(qū)域地理平臺和地區(qū)思維能力,并由此反映地理學科的整體性、實踐性等特點。反之高中地理課程內容,其包含信息要廣泛得多,也深入得多。雖然依照當代地理學體系分類,初高中自然地理基本都屬于基礎地理學范圍,中學偏重于地區(qū)地理學,高中偏重系統(tǒng)地理學,但顯而易見,高中學段不但有所突破,并且有力圖構建較全方面的地理學體系的趨向。從信息組成來看,初中地理除涵蓋“地球科學基礎”“地理學基礎知識和方法”“地理學應用基本原理和技術”和許多鄰近學科的熱點專題外,其關鍵還是由系統(tǒng)地理學組成。不難看出,初高中自然地理信息差異是很大的,這種差異不但反映在課程內容的深層和難度上,也反映在課程內容體系結構上。差異大則繼承性、銜接性不強,造成依賴教學內容直接貫通的薄弱性,因而依托于“軸心主脈”的教學體系能提升教學質量,讓課程內容體系化、連貫化。
多年來的很多課堂教學實踐己經證明,形式化的信息對接貫通并不會形成好的實際效果,而“軸心主脈”銜接高質量,運行活動能夠正常轉動。由此可見,應根據(jù)地理教學獨有的“軸點主脈”,成就地理教學初中學段的對接貫通,此處的“軸點”指地理教學價值,“主脈”即體現(xiàn)地理教學價值的四大科學素養(yǎng)。施教者所需做的是將“軸點主脈”拆分優(yōu)化、具體化、圖像化、實踐化等,實現(xiàn)與課程內容、教學對象的融合。這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它還要廣大自然地理教育者尤其是初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持續(xù)探索,一起承擔自然地理教育改革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