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玲
(河北省張家口市橋西區新華小學,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是每個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文,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在語文學習中,閱讀教學一直伴隨其始終,在近幾年興起的“群文閱讀”教學中,閱讀更是重中之重,教師在把握語文課程改革和發展趨勢的情況下,還要進行各方面試驗、調整,讓“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它的作用。
群文閱讀是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以閱讀多篇相關文章為主要形式的閱讀方式。群文閱讀最顯著的特點是以多篇文章為閱讀形式,閱讀資源更加豐富,閱讀思維更豐富。“它不是只把文章按人文內涵組合在一起,而是更深入文本內部,關注文章的表達形式、內部結構、核心觀點、承載信息。”群文閱讀不是幾篇文章的簡單組合,教師要精心設計群文閱讀,才能使群文閱讀更好地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發展。
把幾篇內容、意境、內涵都有相似相關之處的文章放在一起學習,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同是寫景選取不同的景物表達的情緒既有相似又有區別;同是抒情,各自的情感有不同。經歷發現的過程,充分感受詩歌的意境,使學習的過程更具體,更詳細。運用群文閱讀教學策略不僅可以改變傳統的教授古詩的解詞釋句的枯燥,讓學生在探究尋求中明意品味,更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學會了鑒賞。
閱讀中運用比較的策略,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把內容上、主題上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系點的文章組合在一起,加以對比,形成沖突或反差,找出異同,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人物形象、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等諸方面的理解與感悟,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閱讀能力以及舉一反三的能力。課堂上,學生以比較的眼光審視自己收集的資料,發現詩人的相同與不同;以比較的目光看詩歌的題目,發現這一類詩的一般與特殊。他們了解的不僅僅是這一首,那一首,而是一個時代,中華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審美,共有的快樂與悲傷。這時候學生的積累不僅僅是背誦了幾首詩歌,更重要的是學生積累了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拓展了思維的廣闊領域,還豐厚了學生的文化積淀。
“群文閱讀”的有效實施關鍵是要找到“議題”,然后根據這個“議題”有效組合教材,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發現問題,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如把幾首送別詩組合起來,以送別為“議題”。在體會詩人與友人深厚情意的環節,則濃墨重彩,采用解說“雨”“柳”的典故、配樂、范讀、引導質疑和討論、讓學生展開想象等多種手段,引領他們走進每一位詩人的內心世界,真正感受那份依依惜別之情。
群,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意思之一是“聚在一起的人或物”。群文閱讀教學,首先是要選好文章,圍繞一個主題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否則,群文閱讀就會群龍無首,雜亂無章。基于教材單元整組、綜合性學習等群文閱讀教學,教材中本身就有主題。基于課外閱讀、略讀課文等群文閱讀教學,我們從文章內容、人文內涵、表達方式等多角度確定主題,圍繞主題精選文章。
1.從文章內容角度定主題。以時間為主題,如“春天的兒童詩”“描寫晚霞的美文”群文閱讀;以人物為主題,如“老舍筆下的小動物”“我的老師”群文閱讀;以事物為主題,如“千姿百態的荷花”“故事中的狐貍”群文閱讀;以事件為主題,如“送別詩”“母愛”群文閱讀等。
2.從人文內涵角度定主題。以生命教育為主題,如“尊重生命”“生命的價值”群文閱讀;以成長教育為主題,如“名人成長小故事”“難忘的童年生活”群文閱讀;以愛的教育為主題,如“人與動物”“師生之情”群文閱讀;以學會思考為主題,如“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群文閱讀等。
3.從表達方式角度定主題。以寫作體裁為主題,如“創世神話”“演講稿”“兒童詩”“西湖民間故事”群文閱讀;以寫作方法為主題,如“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結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說”“有特色的人物外貌描寫”群文閱讀等。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個要素按照一定的結構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優化要素的結構就能提高整體的功能。在群文閱讀教學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現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無序地全部呈現,最好有一定的結構,才能取得群文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應。我們根據文章主題和特點,合理選擇舉一反三、分組遞進、反復重讀等群文閱讀教學結構,有效地呈現文章。
問題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是教師教學的手段。群文閱讀教學需要單篇文章閱讀作基礎,但重點是指導學生在多篇文章閱讀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群文閱讀教學時,我們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個閱讀整體,設計比較性、遷移性、沖突性等問題,將多篇文章橫向聯合起來,培養學生重整、伸展、評鑒、創意等高層次的閱讀能力。
結束語: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應該秉持這樣的觀念:“群文閱讀應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學生應有權力、有機會參與課程的建構,也就是說課程內容必須是對學生有意義的,是他們所關心的、感興趣的。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學生有學習的自主權和選擇權:有權選擇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內容來學習;有權決定用何種語文形式來呈現自己的觀點。”關注“過程”,既要關注學生如何感知每一個文本,關注學生選擇文本時的態度取向,更要關注學生在建構過程中的所得,關注學生在交流時對于同伴觀點的聆聽與記錄。既需要了解每個學生的不同觀點,更要關注不同的學生的不同程度所得,以及獲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