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七林
(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1)
近些年來,社會需要的市場營銷專業人才越來越多。而高校市場營銷專業作為培養此類人才的主要陣地,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在增強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有效促進學生實踐技能的提升,就可以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行業標準,滿足企業實際需求的綜合型高素質營銷專業人才。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都沒有建立專業的校企合作部門來負責校企合作這一工作。也沒有配置校企合作崗位,明確崗位相關人員的權限與職責,來專門逐一落實與細化校企合作的具體事宜,積極正確地處理校企合作過程中產生的障礙問題。以致高校校企合作教學混亂,合作過程雙方摩擦不斷。
還有許多高校沒有與相關合作企業成功建立起一個完善系統長效的合作運行機制,也很少有高校市場營銷專業與企業正式簽訂了正規、全方位、深層次的具體性合作規范,來確保雙方合作的長效持續有序進行。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市場營銷專業教學是學校、企業與學生的三方參與。在這場相對復雜的教學活動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訓方法、最終的教學成果的測評都離不開一個科學客觀的測評考核機制,來平衡三者的利益[1]。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推行市場營銷教學改革,對于高校、企業、學生發展來講都具有十分積極意義。對于高校市場營銷教學來講,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明顯落伍于社會人才培養標準的需求,只有積極推進校企合作教學改革,將學生所學的營銷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發揮、運用與提升,才能確保本專業所培養出的人才具有真才實學,能夠成為相關行業的中流砥柱,有效擴大高校知名度,為高校持續發展鋪平道路。而對于企業來講,有序有效地與高校合作,持續推進校企合作模式,就可以將更多的高學歷高素質綜合型人才引入企業生產實踐中,為企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實現企業發展的創新和經濟效益的持續增長。而對于市場營銷專業學生自身來講,通過學校與企業建立的合作實訓教育可以零距離地體驗到畢業后的工作,在實踐中逐步增強自身的實戰能力,有針對性地彌補自己營銷理論知識的不足,以便日后能順利就業[2]。
市場營銷專業作為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對確保其優教學質量十分重要。而在我國高校市場營銷傳統教學中,許多教師都是片面關注理論知識的傳授,這樣所培養出的人才勢必眼高手低,根本不符合與難以滿足市場人才的實際需求。所以高校市場營銷教學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活動中,適當增加實踐教學部分,同時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引導學生去企業實訓實踐,讓學生真正融入相關企業中,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營銷實踐中,這樣才能不斷增強學生的實踐感受,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提高學生的實戰能力。
教師是學生知識引導者與傳授者,在與學生形成友好平等關系的同時,可以及時地解決學生學中的各類疑惑,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但當前我國市場營銷專業的大部分教師擅長理論教學,對于實際的營銷活動參與有限。針對此類情況,高校應該積極為學生配置“雙師型”師資力量,積極從相關企業中聘請具有豐富營銷實戰經驗,較強實戰技能的實訓教師,幫助學生提升運用已學理論知識解決營銷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安排本校市場營銷專業教師定期地參與相關企業的營銷活動,在增強營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同時,又可充分發揮高校營銷教師具備專業系統營銷理論知識的優勢,幫助企業提高經濟收益,促進校企雙方長期有效合作的順利進行[3]。
在校企合作中,如果缺乏動態客觀的考核評價機制,學校、企業以及學生三者之間的應有利益就難以實現平衡,不時出現學生由于實踐時間相對較短,沒有為企業創造明顯的經濟收益,企業不愿積極持續的投入;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合作條件茍刻,引起學校與學生不滿等問題。而創建動態客觀的教學考核機制,全方位明確和細化考核內容無論是對學校、學生還是企業都是一個有利的約束。學校會依據考核要求,定期組織學生去企業實訓,而企業基于與學校作期合作、依靠學生提升本企業經濟效益的需要,也會積極的協助學校派遣具有豐富營銷實踐經驗的員工來校進行實踐教學,同時每位學生在營銷實訓期和營銷實踐課上的具體表現也將被寫入期末綜合成績中,作為一種評選優秀學生的參考依據。這樣就很好地增強了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的互利性,推進了校企合作中互促互進、互贏互利根本目的進一步實現。
綜上所述,對于市場營銷專業教學來講,推行校企合作教學模式能夠有力推動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的共同良性發展。基于當前我國許多高校市場營銷教學成效并不是十分理想的現狀,筆者認為高校市場營銷專業應該積極推行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配置“雙師型”師資隊伍,增強教學力量,同時盡早完善動態客觀的教學評價機制。如此才能真正全面改進與優化本專業的教學活動,真正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綜合型營銷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