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嫣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鰲頭鎮人和小學,廣東 廣州 510900)
教師一直以為在課堂上對學生實施理論知識的教學就是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教學任務,但是教師更重視的應該是給學生創建更和諧更高效的課堂,保證小學二年級語文課堂的學習氛圍。想要實現教學氛圍的創建,教師首先應該轉變自己的教學,利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課堂上的教學主體地位,并且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和探究,這樣學生才能實現更高效的學習。教師如果在課堂上重視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那么教師就能夠及時明確學生的想法以及學生在學習中的不足之處,教師就能夠對學生實施針對性的教學,這樣的教學轉變了語文課堂的教學形式,也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感受。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卻存在教學方式單一的現象。對學生實施教學也只是重視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并不重視對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教師這種過于重視考試成績的教學情況也導致學生學習的壓力增加,學生也為了考試成績而學習,漸漸的學生會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在小學二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做好對師生互動模式的應用價值研究,能夠在落實互動教育地位的同時,給語文教學工作提供更多的創新依據,這對于推動小學語文教育工作發展起到了關鍵性支持作用。
在小學二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做好對師生互動的有效應用,能夠實現對和諧師生關系的有效構建,這對于營造優質課堂教學環境,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從課堂教學工作角度來看,教師、學生作為課堂上的兩大主體,教師負責知識講解教育,學生負責知識理解和學習,他們之間的關系會直接影響知識的教育效果,所以我們必須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好和諧師生關系構建。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能夠讓雙方了解彼此,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感,還能夠讓教師了解學生的成長需求。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工作能夠在此前提下予以開展,那么師生間的關系就會因此獲得提升。等到師生關系能夠達到和諧狀態時,學生會對教師產生一定的信任感和依賴感,教師在這種狀態下開展教學工作,學生會非常的配合,這不僅可以讓課堂教學工作順利進行,還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目標由此得以實現。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做好對師生互動模式的研究,能夠實現對學生學習動力的有效激發,這對于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主動性,實現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從小學二年級學生的心智發育角度來看,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不高,這與語文知識對邏輯思維能力方面的要求超出學生認知水平有一定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要發揮出自己的引導者作用,通過科學、有效、新穎的方式來完成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幫助他們發現語文知識的學習樂趣,由此來實現對他們的學習動力激發。例如我在課堂教學中,就經常會運用信息技術、游戲、故事等元素來與學生進行互動,讓他們可以在這些素材的引導下,先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之后再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導入,由此做到依托師生趣味互動,做好語文課堂教學工作的引導,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工作能夠在有序的狀態下予以開展,為學生的語文素養構建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師尊理念下的教學工作雖然也可以開展,但學生相對被動,課堂教學質量也因此不甚理想。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要進一步做好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構建,在了解學生認知需求的同時,做好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師生互動作為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所進行的思維、語言、行為等所有方面的交互行為,其能夠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讓教師了解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認知能力,讓學生明白教師的語言習慣和教學方式,當兩者能夠實現有效互動時,那么教師所進行的知識講解就能夠被學生所理解,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及所提出的問題,也能夠被教師及時的觀察和預想到,這可以讓教師做好教學準備,在學生提出問題時給予他們及時、規范的指導,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效果由此得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也因此實現進步。
想要落實師生互動模式在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地位,發揮出師生互動教育方法的價值,就必須要先做好對應用原則的分析。我在結合個人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任務,師生互動教學原則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以生為本是師生互動模式在小學二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基礎應用原則。所謂“以生為本”是指教師所進行的一切互動教學行為都必須要以學生的認知為前提,即教學工作必須要讓學生聽得懂、看得會,并能夠滿足他們的認知興趣,帶給他們良好的情感體驗。從小學生的心智發育角度,以生為本理念至少包括認知能力、興趣需求兩個方面。其中,認知能力是指教師所進行的師生互動行為必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和行為水平,以確保學生能夠準確獲得教師想要傳達的信息,為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興趣需求則主要以學生的認知興趣為主,保證教師所設計的互動學習活動能夠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帶給他們良好的情感體驗,以保證學生可以獲得學習熱情的有效調動,我在教學中所應用的信息技術、故事、游戲等元素,都是以此為基礎予以設計的。
因材施教是師生互動模式在小學二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予以應用的重要原則。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需求和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以確保學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獲得最佳學習效果,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帶來助力支持。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容易出現無視教學內容類型而采取一貫制教學模式的情況,這不僅無法展示出知識的特點,還會讓學生產生疲勞感,不利于他們的學習進步。所以,教師必須要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能夠有效落實因材施教原則,讓不同類型的語文知識能夠以最佳方式出現,由此來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為他們的學習進步帶來助力支持。例如難度較低的知識,教師可以設計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通過相助之間的合作互動進行知識的分析與學習,由此做到在完成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也能夠實現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培養。
寓教于樂是小學二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模式予以科學應用的關鍵原則,其對于學生的語文素養構建具有重要意義。從小學二年級學生的心智發育角度來看,興趣是他們學習的主要行為動力,所以教師要盡量做好對學生的興趣激發,讓他們能夠在學習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到語文知識學習帶來的樂趣,由此實現對學生的語文素質培養,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工作發展帶來助力。例如在進行故事類的課文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播放對應的Flash,或者用講故事的方式對其予以表達,由此來實現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而在進行一些簡單的語文知識教學時,教師則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游戲,讓學生在體驗游戲的同時可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進一步實現寓教于樂目標,為師生互動教育模式的有效應用打下良好基礎。
在小學二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想要實現對師生互動模式的有效應用,帶給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就必須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問題互動法是實現師生之間互動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在現階段的教學中有些教師卻沒有重視提問前的準備工作,導致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提問過于碎片化,這樣的提問導致學生雖然回答了問題,完成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但是實際的互動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也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整體化學習。教師想要問題互動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和價值,教師就應該精心準備和設計問題,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對知識學習和探究,讓問題既實現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同時也實現了對學生的教學和引導。
例如,教師在《傳統節日》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提問的方式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并且引導學生完成對這篇課文的分析和深入學習。在開始上課前,教師向學生提問:你們最喜歡過哪個節日啊?在學生回答后教師繼續提問:你們知道節日都有哪些習俗嗎?利用這樣的提問方式引出本節課將要學習的課文內容。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文,并向學生提問:課文中出現了那幾個節日?每個節日分別都有什么習俗?在這樣的提問中就可以引導學生完成對課文的初步了解和分析,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提問:你最喜歡的節日是什么?為什么喜歡這個節日在這個節日你們家中都是怎樣度過的?在教師這樣的提問教學中,教師利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了問題的回答,并且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分析和理解,同時也實現了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讓課堂氛圍更活躍,教師也實現了更高效的教學。
教師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表演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在這樣的表演互動中,不僅教師能夠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還能讓學生在互動中加強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例如,教師在《風娃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排演短劇,在學生進行排練表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針對學生的表演進行指導,對于在文章最后風娃娃疑惑為什么幫助別人還會受到責怪的內容,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表演出風娃娃的疑惑不解以及委屈,利用這樣的指導互動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中蘊含的情感,幫助學生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利用這樣表演的方式實施教學,不僅能夠讓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互動,還能實現學生之間的互動。促進課堂氛圍的提升,同時還能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給學生創建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課堂中,還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設備給學生創建情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內容,讓學生得到情感的升華以及知識的深入理解。例如,教師在《找春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設備給學生創建教學情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課文知識。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充滿春天氣息的視頻,小河里的水開始流動了,小草也冒出了嫩芽等等,教師在給學生看過視頻后,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身處于這樣的環境中,讓學生感受這個景象的美好。之后教師再讓學生閱讀課文,學生就能夠更好地體會文中描繪的景象,學生也能夠更好的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實現了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將師生互動的價值發揮出來。
在小學二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的特點,給學生創建優質的課堂氛圍,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中的內容,利用情境的創建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將師生之間互動的價值在最大程度上體現出來,同時也實現了對學生的高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