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遂平縣第五初級中學,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幼兒教育的重點用兩個字就能準確概括:游戲。幼兒的天性就是喜歡玩游戲,教師將數學課程與游戲進行整合,是符合幼兒天性的創新性行為。通過游戲化教學,幼兒教師可以將時間還給學生們,讓他們在自由地玩耍中學到知識。近年來,我國的幼兒教育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越來越多的教師施行了區域化教學、自主性游戲教學等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模式與以往的教學模式有非常多的不同。比如,課程游戲化教學能夠讓幼兒在不知不覺間對教學科目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使其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就能學到相應科目的知識。
幼兒正處在一個身體、智力快速發展的階段,傳統教學中幼兒教師會將幼兒的數學教學與游戲活動分開進行,這樣雖然也可以讓幼兒學到一定的數學知識,小幅度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但這樣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讓幼兒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從體驗到游戲帶來的快樂情緒,這樣才能讓正面情緒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從而實現一種正向循環。因此,教師將游戲與數學教學工作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提升幼兒在學習中感受到更多的快樂,還能極大優化教師的授課質量,對幼兒未來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晨間活動對幼兒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此,很多幼兒園都為學生們構建了多種多樣的活動區域,比如圖書區、玩具區等。幼兒每天在入園之后,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到相應的區域進行玩耍。部分幼兒園的玩具區會有呼啦圈、積木等玩具,教師可利用現有資源將晨間活動游戲化。例如,在玩具區,教師可以讓幼兒找出8 個積木和3 個呼啦圈,并為幼兒設定一個游戲背景:“雨天過后,教師帶領學生到森林里去采蘑菇,森林的路不好走,經常會遇到小水坑,學生必須要跳過水坑才能采到蘑菇。”這里的蘑菇可以用積木代替,水坑則是呼啦圈,學生在完成游戲之后,可以數一數自己采到了幾個蘑菇。這樣不僅能增強幼兒對數字的敏感度,還能讓他們更加喜歡晨間的游戲活動。
傳統幼兒教學模式中,教師會在幼兒晨間活動結束后帶領學生進入教室學習文化課程,但是,在課程游戲化的教學模式中,數學課程的授課也并不一定要在教室進行。因為,幼兒剛在晨間活動中玩了游戲,整個人的狀態是非常亢奮、積極的,這時如果將他們帶入教室中,幼兒很容易因環境的反差過大而變得心情低落。基于此,教師可以將數學教學放在室外進行,因為幼兒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是應用能力,教師為學生構建一個游戲背景,讓他們模仿菜市場的小商販或顧客,通過討價還價學習相應的數學知識。通過這種游戲方式,幼兒能夠在一種輕松、歡愉的狀態中學到數學知識,進而全面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
幼兒在幼兒園的時間不僅包括學習時間和活動時間,還有一些其他時間教師也要充分注意。比如,幼兒的進餐時間、散步時間等。教師可以在幼兒進餐前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吃飯歌》“小朋友,排排坐。小手洗好,吃飯飯,細嚼慢咽不浪費。”在飯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互相檢查雙手是否干凈。在飯后,教師可讓學生互相監督米飯是不是全被吃完。然后,教師可以播放《漱口歌》,讓學生們跟著歌曲內容漱口、擦嘴。教師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幼兒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其健康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教師在開展數學游戲化一日活動時,需要從內心深入認同“教師在后,幼兒在前”的觀念,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幼兒的主體性,讓數學游戲化教學變得更加完美。
綜上所述,教師若想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引入數學游戲化教學,必須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習慣、需求,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幼兒發現游戲的樂趣,學到游戲中蘊含的數學知識。教師只有將學生的一日活動內容與數學游戲教學結合起來,才能充分體現出數學教育與課程游戲化整合的優越性。